背景
前段时间出现了很多 AI 知识库产品,比如 ima、通义笔记库、飞书知识问答、知乎直答、Cherry Studio、秘塔AI 等等,试用了下,导入 AI 的那一刻,我拥有的知识被它瞬间理解的感觉还是挺神奇的,而且基于个人知识库的问答会让 AI 的回答更加精准,减少大模型幻觉
但这些都需要我上传个人知识库,问题来了:我的笔记数据太分散了(电脑、手机备忘录、腾讯文档、博客、微信收藏、小红书收藏等),没有完整的知识库,无法高效喂给 AI
知识库篇
首要任务就是构建个人知识库,那什么是知识库呢?
在我看来,知识库 = 数据格式 + 整理方法 + 工具
于是问题就被拆解为这三个部分
数据格式:Markdown
我的每一篇笔记,应该以什么样的格式存储呢?我的答案是 Markdown,因为数据主权
什么是数据主权?举个例子
假如你用在某个笔记软件辛辛苦苦记录了 1 万条笔记,你想拿到这部分数据,无论是拿它们喂给 AI 还是迁移到其他笔记软件,此时你就得依赖这个笔记软件的导出功能,如果它不支持导出,或者导出的格式是 pdf 等不可编辑的格式,那你的数据就毁于一旦了
- 比如腾讯文档仅支持导出 pdf、docs 和图片
- 比如苹果备忘录仅支持导出 pdf
- 比如 flomo 仅支持导出 html
- 比如 Get 笔记仅支持导出 html
不被任何平台裹挟,即使所有平台倒闭了,你的数据依然 100% 是你的,这就是数据主权
除此之外,Markdown 对 AI 极其友好,天然就可以被 AI 识别;因为是最简洁的元数据,所以扩展性更强,比如转成 HTML、PDF、图片等就很简单,但其他格式转回来就复杂得多
Markdown 就是知识库最优雅最简洁最安全的格式
整理方法:卡片笔记
确定了数据格式,那该如何整理我的笔记呢?推荐使用卡片笔记法
什么是卡片笔记法?每个 Markdown 文件为独立卡片,仅记录一个知识点,卡片可以打标签,卡片之间可以建立双向链接,以此构建知识网络,这样我们人类和 AI 理解起来都更方便
比如之前我的读书笔记是这样的,仅一篇笔记
《认知觉醒》读书笔记.md
## 关于拖延症
...
## 关于高效学习
...
## 关于心智
...现在我会按主题拆分为对应三条笔记,并打上标签 书/认知觉醒
拖延症.md
...
#书/认知觉醒这样通过标签我可以高效检索出这本书我的所有收获。假如其他笔记需要引用拖延症的知识,我就可以通过双链链接到对应笔记
既然每篇笔记都是一个卡片,那这些卡片应该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存放
如果你研究过 PKM 的相关知识,会发现有很多流行的方法,比如PARA、INKP,你只要选择你顺手的即可,因为流行的不一定是合适自己的
比如 PARA 就不适合我:PARA 中 Project 关注的是正在进行中的项目,这类我使用滴答清单更会舒服,同时我也不想去纠结 Area 和 Resource 之间有什么区别
这是我自己实践下来沉淀的整理方法:
- 临时区:临时存放,允许乱,但会经常整理。类比电脑桌面
- 分类区:像抽屉,分门别类存放同类笔记,不嵌套多级。类比电脑中的文件夹
- 常驻区:可选,存放常用的。类比 Mac 的 Docker
- 归档区:分类区如果有不常用的文件夹,拖到这里眼不见为净。类比电脑中的隐藏文件夹
这样我平时一些想法可以快速记录,丢到临时区,降低自己输入的心理压力,再找个时间消化整理到分类区
工具:Obsidian
当确定了数据格式和整理方法,需求也随之明确了,我理想中的知识库管理软件应该具备以下要求
- [P0] Markdown 无损导入/导出
- [P0] Markdown 编辑
- [P0] 双向链接
- [P1] 多平台支持:PC、移动端均支持
- [P1] 干净纯粹:简洁易用、无广告
- [P1] 标签&多级标签
为此我对市面上多款笔记软件做了调研,结论是 Obsidian 完胜。
| 数据主权 | Markdown | 多平台 | 双链 | 干净纯粹 | 多级标签 | |
|---|---|---|---|---|---|---|
| Obsidian | 是(0导出成本) | 是 | 是 | 是 | 极佳 | 是 | 
| Flomo | 否(html) | 否 | - | - | - | - | 
| Get 笔记 | 否(html) | - | - | - | - | - | 
| 苹果备忘录 | 否(PDF) | 否 | 否 | 否 | 是 | 否 | 
| 印象笔记 | - | - | - | - | 否 | - | 
| 网易云笔记 | - | - | - | - | 否 | - | 
| 飞书等在线文档 | 否 | 是 | - | - | - | - | 
| 思源 | - | 是 | 是 | 是 | 不如 Ob | - | 
| 元思 | - | - | 否 | 是 | - | - | 
| FlowUs | - | - | - | - | 不如 Ob | - | 
| Foam(VS 插件) | 是 | 是 | 否 | 是 | 颜值不够 | - | 
导入导出上,Obsidian 做到了 0 成本
Obsidian 直接读取你本地的 Markdown 文件,无需所谓的导入操作;同时修改也是直接作用于本地文件,无需所谓的导出操作
Markdown 编辑上,Obsidian 几乎无可挑剔
支持基础的所见即所得
常规文档的功能也做到了 Markdown 化,比如 cmd+k 插入链接、cmd+b 变粗体、复制图片直接变成 Markdown 格式并存储图片到本地、表格支持可视化操作、列宽自动自适应等等
再配合 Linter 插件、URL Namer 等插件,编辑体验拉满
双链功能上, Obsidian 做到了极简的交互
只要连敲两下 [ 就能原地快速链接其他卡片,你无需跳转到其他页面去 copy 链接再回来粘贴,操作极致的简洁,如果任意的卡片标题或文件路径更新了,相关链接就会自动更新,非常细节

除此之外,Obsidian 还有一些让我惊喜的功能
关系图谱:成就感十足
当我看到我写下的每一篇笔记,慢慢长成一张庞大的关系图谱,仿佛知识网络的概念在此刻具象化了,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笔记模版:日报周报神器
如果你经常需要记录重复性较高的笔记,比如每天或每周的工作笔记,使用笔记模板可以快速创建对应的笔记框架,最大化减少重复信息的录入
插件生态:无限可能
如果哪里还不满足你,别忘了 Obsidian 还拥有丰富的插件生态,而这意味着无限可能。
比如我想整理小红书笔记,可以使用对应插件,一键导入小红书笔记并自动下载图片到笔记中
比如你想折腾,也可以使用插件构建漂亮的统计页面(如下网友图),有能力的也可以上手开发插件取悦自己



总而言之,对我而言,(Mac 版本的)Obsidian 几乎是完美的存在
AI 篇
知识库的价值并非仅限于直接的AI问答。可进一步开阔思路,从知识的流动方向入手,拆分为输入、整理、输出三个阶段,看看 AI 在各个阶段如何提效
输入
- 语音快速录入:日常迸发的灵感可以使用语音工具快速录入、润色并转为 Markdown(如 Get 笔记、闪念贝壳、AudioPen)
- 读书笔记高效整理:微信读书的书摘内容通过 MCP 快速汇入知识库,AI 自动拆解为卡片笔记并进行自动化标注(如 Cursor + 微信读书笔记 MCP)
- 播客高效总结:部分播客的时间往往比较长,使用 AI 总结可有效节省时间(如 Podwise)
- 文章阅读新方式:将文章转播客,通勤路上听(如 NoteBookLM、Monica、ListenHub)
整理
- AI 问答与讨论:与 AI 讨论笔记内容,帮你理清思路
- 语义检索:模糊提问如“上个月讲经济那本书有个观点是什么?”,AI 就能基于内容和笔记创建时间帮你找到它
- 自动化关联: AI 辅助自动建议标签、建立笔记间的双向链接,帮你发现隐藏联系
- 知识纠错:有些知识可能会过时,有些知识可能之前自己不知道有错误,AI 可以基于你的知识库帮你查漏补缺
- 快速学习新领域:AI 基于你已有的笔记,分析并帮忙搭建知识体系
这部分内容实测用 Cursor 效果更好,能直接修改笔记,而 ima、Cherry Studio、秘塔等工具对知识库只读而不能修改,有些甚至还需要上传到其服务器
输出
输入和整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输出
- 知识多维输出:- 一键将 Markdown 转成脑图、PPT 等素材
- 将读书笔记生成好看的卡片去分享:微信读书出书摘卡片
 
- 自动化发布自媒体:AI 生成海报、视频(如 Lovart、MJ、可灵),并通过工作流自动发布到小红书/Twitter等平台(如 Coze + 小红书/Twitter MCP)
- 高效创作:像 AI 写代码一样享受文字补全(如 Cursor、KwaiPilot)
- 模拟自己创作:AI 根据自己以往的文章风格输出文章(如 Cursor)
理想案例:微信读书上看书时,使用 AI 语音录入笔记。看完后,喊一下“嘿 Siri”,AI 就能自动根据标签整理出该书的所有笔记和想法,再根据你以往的文章风格自动生成文章,同时生成封面海报和插图,利用工作流自动发布到公众号。也就是说,从写下笔记到输出公众号文章,中间只隔了一层嘿 Siri
总结
简而言之,AI 时代下,对于个人知识库的管理,我的核心解决方案为:使用 Markdown 为核心载体,在知识的输入、整理和输出上,借助合适的 AI 工具来提效

整个体系的关键词是「可插拔」,无论是 Obsidian、大模型还是 AI 产品,只选「小而美」的工具,而非捆绑于「大而全」的平台。今天的王者或许明天就无人问津,这样可确保能随时替换为更优选项
更重要的是,知识库的构建和输出远比 AI 提效更重要,是 知识库 × AI,而非 AI × 知识库 —— 这与其他 AI 应用场景完全一致,核心永远是前者本身
最后,几点思考
- AI 时代的自我要求:AI 发展迅猛,至少要知道 AI 的边界,努力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变成知道自己不知道;更进一步,不要局限于知不知道和用没用过,而要真正关注为自己带来多少改变
- 先明确需求,再反推工具:不要跟风,流行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反观最初的需求,我只是想使用 AI 知识库工具,但最终推导下来,我其实并不需要 ima 这类软件;比如 PARA 的笔记整理方法很流行,但是对我来说并不好用
- 追求极简就是追求效率:Markdown 是极简的、卡片笔记是极简的、双链是极简的、Obsidian 的用户体验是极简的,极致的简洁带来极致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