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想把一张纸,折成心里的远方

这是童年时,对于纸飞机最初的念想——很轻,很小,却能将一张平凡的纸,折出属于自己的轮廓。后来我们长大了,开始把这份念想投射进一个个具体的物件里,例如,一把键盘。

七月末,我收到了来自WhatEver.studio的新作品——PAPER 65。PAPER系列我早有耳闻,印象里最深刻的便是 不好喝的粥 拍摄的组装视频,PAPER 75曲折的腰线、背板所营造的视觉悬浮、底部藏匿得恰到好处的氛围灯,放在当时的75市场里,显得格外出挑。

而在PAPER系列的第三年,如何在舍弃了悬浮背板与曲折腰线的前提下,把纸飞机的轮廓,折进一个更小的机身?PAPER65以一种几乎完全不同的方式,重新阐释了纸飞机的视觉语言。

关于悬浮感的再思考

初见PAPER65,不免有些疑惑,系列标志性的“折痕”语言仿似乎没于机身。因碰珠快拆,上下边框保留了较宽厚度;虽然通过细倒角与小圆角弱化棱角,却难以在第一眼带来“悬浮”之感。主键区上方,自左及右依次排列着长椭圆内凹框包裹的条形灯组、斜角阳极铝合金饰条、镜面不锈钢灯块与三枚小灯,以及一枚 1 U OLED 屏幕;下侧边框右侧更点缀了一块梯形透光灯块。乍看之下,它既不像繁复堆砌,也非极简留白。

灯条的设计让我想到LUMINKEY 65 那种极简而精致的灯条布局,小屏幕倒是有些意料之中,毕竟这也算是65%的一种流行趋势,略显无趣。

前几作侧面 “三明治” 式的折痕腰线在更窄的 65% 机身上无从发挥,WhatEver.Studio 反倒将折线挪至上盖下沿,并微微抬升整体坡度——这一抬升,让我想起 Zephyr 1 那般星际飞船的轻盈姿态,也为本作奠定了“悬浮”基调。

若说 PAPER 75、80 的底部犹如“停机场”,光线从底壳缝隙倾泻,制造起飞前的仪式感,那么 PAPER 65 的底部更似一架滑翔机:底壳两侧承接上盖上挑轮廓,前后斜切折线汇聚成锐利三角切面,其顶点向两侧延伸的极窄 V 形灯带宛若掠过天际时划出的痕,细而不弱。家族式的纸飞机铭牌依旧位于背板中心,嵌套在不锈钢配重之中。

每每谈起优秀的65%套件,往往会想到的都是那些优雅的机身线条,精致的背板。却鲜少有人在正面“动刀”:大多数依旧选择在某处刻上铭牌或阴刻签名,将正面视为“理所当然的画布”。所以相比之下,我更青睐60%,比起多一个铭牌元素,我更愿意获得一个干净的正面,让结构与线条自己发声。

而 PAPER 65 则在这块留白上做出了更内敛的尝试,IC 帖中虽宣称“正面布置了 7 个部件”,真正上手才知,这些灯组、饰条、屏幕与透光件并非一字排开,而是借助嵌套式设计、材质对比与高低错落,被有序地融入机身,既丰富了视觉层次,又保留了整体的简洁与秩序。

在PAPER75和80上,WhatEver.Studio 借由抬高底壳坡度、弱化其与背板的连接,再配以隐藏式氛围灯,让整把键盘壳体仿佛漂浮在桌面之上。但若把前作那套“大背板+腰线+缝隙光”方案,放到更迷你的 65% 机身上,就像把一幅 4:3 的画,强行压缩到 1:1,比例失衡后,会丧失背板设计本该带来的轻盈感。那么重塑纸飞机概念的重任,便移交到了机身线条和灯光设计上。但在组装完成后,我还是没得到我所期盼的悬浮感。

初装配时,我并未马上感受到预期的悬浮感:碰珠快拆结构让上下边框无法纤细,曲折腰线也随之消失,只剩下窄小的机身。可当点亮那一刻,光影交错中,悬浮感便悄然归来,如果“悬浮”是 PAPER 系列的内核,那么“灯光”便是它的无形机翼。

边框上的七个组件在亮起后承担起塑造轻盈感的使命:高亮条形灯组、深色阳极铝饰条、镜面不锈钢反光,以及透光梯形灯块共同分散了视觉重心,让目光不再停留在厚重的金属边缘;它们在材质、明暗与高低错落中形成鲜明对比,让实色边框退居背景。铝合金饰条让我想起 LX60 那条跨越全长的装饰带——同样以单一线条,将边框视觉上拉窄、别具一格。

至于底灯,在 PAPER 75/80 上它们只需环绕底部,便能在桌面上投出一圈光晕,将键盘“托至云端”。而在 PAPER 65 上,左右两侧极窄的 V 形灯带顺着斜切的三角切面疾驰而出,如同喷射尾焰一般,为机身注入一股蓄势待发的动感。

坦率来说,初见PAPER65,在通电之前,我很难从这块窄小的铝合金机身上,一眼读出“纸飞机”的再设计,那些嵌套的灯组、饰条与折线,在没有光状态下很是平庸,而1U的屏幕更是让人觉得这是一把随大流的键盘。

直到按下开关,清冷的光芒才将它们一一点亮,勾勒出机身的悬浮设计和视觉节奏。

聊完了我对PAPER65对于悬浮感设计的再思考,我们再来聊聊它的内胆与手感。

内胆与手感

结构方面,PAPER65提供常规的硅胶豆Gasket mount和搭配亚克力衬套的Bottom mount,上四下四的非对称点位,定位板标配FR4,选配PC和开槽铝,同时我还收到了一张碳纤维的定位板

硅胶豆带来相对柔和的手感回馈,而Bottom Mount则是更为直接,更硬的回馈。

尽管有做一些腔体阶梯的设计,但碍于机身的设计,无法预留出足够大空间的完整而封闭的腔体。而在定位板的选择上,令我有些费解的是,铝定位板被做成了极限开槽的样式,PC和FR4倒是常规不开槽的做法,看得出WhatEver是懂得软定位板开槽是一件“灾难”,但铝定位板开槽却让我觉得有些南辕北辙,开槽确实会减弱金属板所带来的沉闷的反馈,使得声音变得让音色更亮、更短促,但定位板作为一种风味的添加,保持本身的材料特色,才是最重要的。若是追求新的声音取向,选用其他定位板材料会更适合。同时铝板极限开槽,带来的插拔困难也是存在的,只是相较更软材料来说,要好一些。

最终,我选择了无棉,碳纤维定位板搭配亚克力衬套的Bottom mount的方案。可能对于大部分玩家来说,这是个不太具有参考性的搭配选择,碳纤维定位板目前还不太流行,而Bottom mount也比较少见,像是老式键盘会选择的结构。但玩客制化键盘,有时就是需要一些规格外的选择,才能带来惊喜。

碳纤维定位板相较其他定位板,最大的特征便是声音上的脆响,理论上,碳纤维的刚度是比铝要更高的(前提是真碳纤维,而不是碳纤维纹路),相应它的振动传播是更快的,反馈在声音上的表现,便是轴体声音更脆。此前BF80我也选择了碳纤维的定位板,不过还是要提一嘴,千万不要给这些板子开槽,否则插拔轴体会极为折磨。不过若是追求手感上相对柔和一些,那碳纤维定位板还是不要考虑为好,本身PAPER65的两种连接方式都是点连接,硅胶豆的硬度也比较高,而碳纤维在敲击上的回馈是极硬的。

但如果你既想获得类似金属板那样坚实的敲击手感,同时想获得一个相对不那么沉闷的声音反馈,碳纤维定位板是个不错的可选项。

以上便是我对PAPER65的简单点评,如果你对键盘之外的事情感兴趣,不妨再听我絮叨会。

在成为纸飞机之前

一个饶有趣味的事实是,早在莱特兄弟试飞之前的几十年,“纸飞机”就已诞生,彼时它们被称作 paper darts(纸镖)。那时的孩子用“一张硬挺的纸”折出锋利机头,俯冲、回旋、滑翔,就像在廉价纸片上实现了小型飞行器的最初梦想。直到二十世纪中叶,真正的飞机设计愈加贴合这类“镖式”折纸,才有了“纸飞机”这一通用名。

而到了客制化键盘的层面,许多产品的设计,诸如板簧、隐藏光源、腰线,甚至是底壳里阶梯的腔体设计,在早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往往只是被玩家们当作“新奇”的卖点。

直到几年后,这些零散的设计才被人们归纳为一些流行语,成为衡量一款键盘是否“会玩设计”的风向标,直到它们从黑话变成评测模板,再变成淘宝详情页的默认配置。

我想,对于任何一个设计者而言,如何取舍,如何保持作品的自洽,是值得深思的命题,对于PAPER65来说,也是如此。过往65的模板越是优秀、PAPER系列的设计语言越是深刻,PAPER65就越像是一张被折了无数次的纸。

每个人都清楚,纸飞机该怎么折,但若是要在原有折痕的基础上,再造新的可能,便会面对断裂。PAPER 65 所在的困境正是如此——太多的范例容易让设计陷入“复刻”与“拼凑”的死循环,一旦添加不当,就会撕裂那份原本悬浮的意象。

而PAPER65所做的,便是摒弃过往熟悉的、安全的家族式语言,选择以更克制的折线与光影节点重构“悬浮”与“折痕”,就像PAPER系列一开始做的那样——75用夸张的悬浮背板定义了“纸飞机”, 65 则以简约的结构与光影,重新诠释悬浮的轻盈与张力。

坦率来说,PAPER65于我而言,并不是一把所谓的endgame,它仍旧有许多不够退烧的点,也很难说是一款入门级作品,它缺乏那些对于新手足够有吸引力的标签,尽管它整体的结构足够简单,装配上也没有太多弯弯绕绕的设置。

但你若是被它那克制而深邃的光影所吸引,偏爱那些层次丰富、却不喧哗的饰面,读得出它身上那种纸张般的轻盈,以及一点点固执的、不合时宜——我想,PAPER65 是值得被看见的。

再折就会裂,却也正好透出一道光,像童年最后一架纸飞机,不再靠折痕,而是靠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