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 TDS Studio 在少数派上的第十二篇文章,依然是全平台首发。老样子,在少数派发布的 TDS REVIEW,我们会去除掉海外分发所用的双语标题,重排内容前瞻部分。

Bose 最近这些产品的命名规则都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比如 QC Ultra II Earbuds——让一个普通消费者来看,第一个问题大概是问你为什么电商页面写着这是「大鲨四代」……「大鲨」这个名字,应该是从最早的 QuietComfort Earbuds 开始的,它长得像个大号的豆子,加上鲨鱼鳍,于是有了这么个诨名。二代和三代则对应「QuietComfort 消噪耳塞 II」和「QuietComfort Ultra 消噪耳塞」,除了这些东西,Bose 甚至还有个长相类似的「Bose 无线耳塞」系列……现在你应该搞懂了为什么 QC Ultra II 是第四代「大鲨」(hope so...)。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购入之后这段时间它的表现吧。

包装与配件 | Package & Accessories

一次性拉环,拉开包装就无法严密合上了

它和我们之前介绍过的 Bose Ultra Open Earbuds(没错还有这个 Ultra 系列呢)的包装设计大体一致,非常小巧,搭配了比较跳脱的颜色作为装饰。背面的大号文字排版混乱。依然是一次性拉环的开封结构,内部配件排布非常紧凑,包括一条 USB-C to USB-A 充电线以及三对耳塞套和三对稳固环。从 Ultra(第三代)开始,大鲨就越来越不像「鲨」了。耳塞套的形态是偏矮的状态,带有软卡扣和滤网,这也让它成为了旗舰降噪 TWS 中少有的浅入耳系列。

设计、佩戴表现与声学结构 | Design, Fit & Acoustic Structure

QC Ultra II 这次有三种首发配色,即黑、白、红,红色的观感像是介于酒红色和隔壁 h.ear 系列波尔多红之间的状态。黑色没有太多可说的,我们还是买了这个系列的经典白色,实际看上去是稍微偏一点暖的,但没有到米白色的程度。

充电盒相当有分量,要比 WF-1000XM5 和 AirPods Pro 2 甚至 Galaxy Buds3 Pro 的都要更加压手,厚度和长度也要更高。背后的配对按键有些软趴趴,开盖有一定的缓冲,但总体上我觉得这个手感算不上很出色。合盖状态下它的这条缝也不均匀——一直都这样。从盒中取出是比较难的,像我这种手指头粗的,得拽着稳固环才能「提溜」出来耳机本体。

它是介于 buds 式和 pods 式之间的形态,名为 Earbuds,实际上要比很多 buds 式 TWS 显得更长一些,一点也不像豆子,更像是伸出一截的 pods。面板为类似阳极氧化铝的质感,其他地方都是常见的亮面塑料。

腔体的结构很有意思,除了那个标志性的稳固环区域以外,内侧的形状有根据耳廓的结构进行贴合设计,形成了阶梯状,但是嵌入耳廓的部分还是偏大,导致小耳廓的佩戴会比较膈应。这一点不是换了小耳套和小号稳固环就能解决的,而是腔体本身的体积导致。对于我个人来说倒是没有太大问题,但我这万用耳似乎不能代表群众意见,所以我们找了几位朋友试戴,基本上得到了稳定性很好的反馈——前提是你能佩戴好。

支持 IPX4 级别的防泼溅,可以满足日常的小雨环境或者是流汗的佩戴,属于目前 TWS 的基本水平。

操作与软件功能 | Control & App

它的操作主要是依靠触摸面板来实现的,默认的操作逻辑是单击播放控制、双击下一曲、三击上一曲,上下滑动调整音量,长按为降噪模式切换。唯一可以自定义的就是这个长按操作,自由度比较低。对于单击和多次点击的识别准确度还是不错的,但是音量调节的操作需要习惯一下。每次操作都会把耳机往里怼一下,会出现类似某些动圈耳塞的膜片咔哒声,不太舒服。

佩戴的识别速度比较滞后,摘下耳机大约一秒之后才会暂停,戴上之后又需要重新计算一次才会启动降噪和回复播放。在 app 里关闭佩戴识别之后只是相当于关闭了佩戴自动恢复播放而已,根本没法彻底关闭佩戴识别,这给我们测试续航真是带来一些麻烦……操作提示音仍然是 Bose 那一套,清晰度是没问题,也有八种语言可以切换,但响度还有提升空间。

Bose 的 app 还是以前那个样子,第一屏倒是能够触达绝大多数功能的二级菜单,但是设置项里的复杂程度非常高,又没有提供什么额外的操作控制项,比较杂乱。安卓的 app 音量控制条会有些不太跟手。一定要把降噪模式和沉浸声绑在一起做成类似「情景模式」的做法看上去好像很智能,实际上却很麻烦,默认的模式下甚至降噪档位是锁定的……

至于包装上写着的什么 Spotify Tap,你在国内版的 app 里是完全找不到它的踪迹的。

降噪/通透/通话 | ANC, Transparency & Call

来讲讲 Bose 招牌的降噪相关。

理论上你只能在它没电的情况下来测试它的被动隔音性能。首先得益于大体积,它的被动隔音表现还是可以的,但是在正常使用状态下,你没法判断到底是主动降噪导致的综合感知明显,还是被动隔音的参与成分更多,无法判断有效频宽,所以我们不去深究了,只能谈它的综合降噪感知。

在降噪开启到最高档位之后,低频降噪的深度还是不错的,感知上接近于 WF-1000XM5 的水平,并且对于人声偏中下盘的压制也是有明显感知的。高频的噪声也有着明显的抑制,给人一种比 AirPods Pro 和 Galaxy Buds3 Pro 更加安静的综合感觉,尤其是办公室里的键盘敲击声、空调、电扇工作噪声,削弱效果要比 APP2 更狠一些。不过,相较于 WF-1000XM5 和 AirPods Pro 2,它的耳压感也是更加明显的一个,甚至是新的这批旗舰降噪 TWS 里耳压都算最重的之一,初次佩戴或许会有不适应。

抗风噪的表现相当不错,除非大风侧对直吹,基本上都不会在开启降噪或者通透(降噪等级最低)的状态下出现明显影响聆听的风噪问题。用风扇模拟不同方向风源和电单车迎风的测试中,风噪对于收听体验的干扰都相对较低。

通透模式的表现要比过去我所认知的 Bose 降噪 TWS 有进步,我们都知道 Bose 的通透其实就是降噪档位拉到 0,此时它的环境音自然度是不错的,日常对话的交流也无碍。不过仔细对比还是能感知到它在高频有一些压暗,且在佩戴者自己听自己说话的时候会觉得发声位置会比实际更靠上,显得有点鼻塞感,这也与它的通透模式频响设计有关。ActiveSense 自适应的效果还是有的,但也仅限于「有」,我个人反而不太建议开启。

总之,它现在可以来到通透综合表现的第一梯队,但是跟 AirPods Pro 2、Galaxy Buds3 Pro 以及 LinkBuds Fit 这三个顶级通透比起来,还有一点距离。

需要额外指出的一点是,在通透模式下,它对于突然大声压噪声的处理还是不够及时,会经常出现瞬间变闷的情况,推测是算力不足导致的,关于这点,索尼、苹果、三星三家已经处理得很好了,Bose 应该迅速跟上。

通话方面,在运营商网络环境下的通话稳定性比较一般,有时可能有轻微丢包感。清晰度还可以,语音主体的清晰度不会在高噪音环境受到过度影响,风噪对于它的收音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总体来说,Bose QC Ultra II Earbuds 可以进入我们 TDS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的 In-Ear Skyline Level,它的综合降噪能力相当不错,抗风噪表现优秀,通透的进步也比较明显。我们认为它仍然是目前降噪 TWS 里综合最强的之一,但是并非十全十美,尤其算力的进步迫在眉睫。

信号与续航 | Connection & Battery

作为一款基于高通方案的 TWS,它的信号基础质量还是可以的。我们主要测试 aptX Lossless / aptX Adaptive 下的信号表现。老样子,参考设备为 Xperia 5 III 和 eppfun 的发射器。

在 Adaptive 48kHz 档位下,它的信号稳定性还不错,无论是否开启 WLAN,对于连接稳定性都不会有明显影响。在隔墙且间隔约 5.5m 处出现丢包断连。96kHz 档位下,断连距离近似。而且又是高通方案的老问题,断流恢复后声音质量明显下降,需要靠近手机一段时间或者重新佩戴之后才会恢复。所以跟小米 Buds 5 Pro 一样,日常使用是没什么问题,在地铁、高铁站之类的信号密集环境还是建议 Adaptive 48kHz 档位聆听,在室内稳定使用时可以开启 96kHz。

延迟方面,它没有独立的低延迟模式,但是 aptX Adaptive 下的延迟表现还不错。连接 Xperia 5 III,进行流媒体视频和本地视频观看,它的延迟大概控制在正常语速少于半个字的程度,应付一些流媒体视频场景还可以,但是 AAC 下的延迟就比较明显了,且两种编码下不适合 FPS 游戏使用。

续航方面,官方标称仅耳机连续播放 6h(降噪开、75dB 音量、沉浸音频关),搭配充电盒最高的最长续航没有给出。个人经过标准流程测试下来,以 aptX Adaptive 编解码器 96kHz 码率连接 Xperia 5 III,关闭降噪与沉浸音频,设置其他为默认,以 50% 音量连续播放流媒体音乐(Apple Music Lossless)、播客节目(小宇宙),仅耳机续航为 5 小时 19 分钟(标识满电状态开始计入),考虑到 aptX Adaptive 和 AAC 功耗不同,基本可以认定没有虚标。它也支持充电 20 分钟续航两小时的应急补电——应急补电效率比主流差得多。

充电方面,我们依然进行了测试。

空间音频 | Spatial Audio

Bose 把自己的空间音频叫做「沉浸声」,它的定义显然与 Dolby Atmos 和 360RA 这种有内容支撑的东西不一样,更多地依靠于自己那套基于立体声音源的算法。但我们先按照 Dolby 规格流程跑一遍。以下的描述我们基于这样的场景配置:标准测试设备 Xperia 5 III 以 aptX Adaptive 96kHz 连接,开启耳机的空间音频,固定位置(关闭头部跟踪),搭配聆听 Apple Music 的原生 Dolby Atmos 音源和哔哩哔哩的杜比全景声适配视频。

此时空间音频声场的大小适中,呈现出一个「高度感」提升不是很明显的状态,但脑后信息量是有的。不会出现常规立体声音源下的「延迟感」,低频的混响感也相对较轻。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结像的状态,比起苹果全链路的结像,它的精细度和大小都不太准确。

至于头部追踪,虽然不会出现甩着甩着丢了的情况,但是陀螺仪的跟随精度真的不太行。如果是在静坐+动态(对应 AirPods 的空间化立体声-固定)状态下,任何轻微的晃动都会让它的声音出现轻微飘忽的情况,你是能感知到这个调整过程的,有点让人晕晕乎乎。

总结下来,它的「沉浸声」在欣赏电影等用途时可以考虑开启,音乐场景则一般没有必要开。空间音频综合表现在目前 TWS 耳机中处在第二梯队。

扬声器、声音模式与编解码器 | Driver, Sound Modes & Codec

Bose 一直以来都不会详细说明他们 TWS 耳机的单元技术和参数,所以不拆开是没法了解了。均衡器仍然是那套比较模糊的「低、中、高」调节项,对于三个档位进行 ±10 格的调整,以及四项对于低频、高频的预设选项。

支持的编解码器是 SBC / AAC / aptX Adaptive / aptX Lossless。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

基于 aptX Adaptive 96kHz,均衡器为默认不调节,不开启沉浸声。

低频量感适中略偏多一点,厚度和饱满度则不算很高,弹性中规中矩,下潜还可以。收放速度适中,保留有一些残响。氛围烘托的晕染感是有的,浓郁度不高。QC Ultra II 的低频大体上听上去是比较松弛、扁平的,比起开放式那个 Ultra 质量要高不少,但是更多起到一个烘托作用,不够紧实,有量但厚度上不来。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没有明显的前倾感。

中频,人声的位置稍近,口型大小比标准要大一些,听上去精致程度适中,比较圆润。对于人声的质感重视程度稍高于线条刻画,厚度不算高,线条则是有一定突出程度但总体比较散的状态。男女声之间的倾向性不算明显,声线的适应性也比较平均。音色渲染是有的,在中上盘有比较明显的音染让人声听上去稍微偏暖一点。颗粒感有一定的保留,顺滑程度中规中矩。喉音的位置比标准稍高一点,气声比例适中,口水声有轻微的前倾。齿音也有轻度的保留,总体的通透程度中规中矩,但保持了增强的明亮感(3kHz 附近有明显的拔升)。

乐器方面,大部分乐器也是质感优先于线条的。弦乐器中,小提琴、中提琴、吉他的厚度不算高,结像的扎实度是 2K 价位比较弱的,拉拨弦的细节量一般,但有些突出感,能量聚在中上盘。大提琴的形体感也稍散,在空间里所占比例偏大一点。铜管类的气势感还是有的,需要亮度的小号等有加强了的亮感,听上去音色不太准确。木管类的空气感也有增强,自然度中规中矩。乐器的泛音是还比较丰富的,不是单薄的感觉,但还是不够自然。打击乐器中,Kick 的存在感比较高,Snare 收得不算快,镲片类的刺激度尚可,但是有明显的金属感。

高频的亮度适中,不会有特别突出的尖峰,但中高频过渡区域的能量偏高。极高频的延伸能力要比印象中 QC Earbuds II 时期(我个人相对印象更深刻)明显好一些,但滚降还是会稍早一些。

声场的规模适中,横向的表现会稍好一点,边界感清晰度适中。结合不算很突出的「高度感」,它呈现出一个略呈扁椭球状的空间。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还可以,整体感适中。解析能力在 2K 档属于比较靠后的了,但是放眼旗舰降噪 TWS 领域属于还比较中规中矩的段位上,有明显的「解析感」增强。动态一般,瞬态也不算多好。

总结评价 | Overall Impression

简而言之,Bose QC Ultra II 的声音表现比过去很多自家的 TWS / OWS 设备是要好的,但是信息量还是在 2K 价位比较靠后,听上去也比较偏两头翘,3kHz 附近的增益会给声音带来很明显的能量感,但是音色比较「塑料」,结像比较散,不够凝聚。它当然不能说声音差,但在这个价位还是有些说不过去。

它也保持了非常出色的降噪表现,尤其是仅论降噪综合感知,它的表现就是目前第一梯队靠前的表现——只要你能戴好。如此大的体积没有做到明显更好的续航,是比较可惜的。它还有很多需要追赶主流新品的地方,但 Bose 至少在它自己能做好的传统优势项上不会拉垮,因此它面向的受众也就很明显了,就是需要极致的降噪综合感知,其他可以功能表现往后放的商务通勤人群。如果但凡降噪综合感知以外的东西在你的评价体系内优先级更高,你就很难给出高评价。只能说按需选择吧。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Bose QC Ultra II Earbuds: III (Average)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 | TDS ANC Pyramid:

Bose QC Ultra II Earbuds: In-Ear Skyline Level

关于 KT MARK 评分机制以及利益相关的「不干涉评价原则」,请搜索《TDS Studio 评分标准与内容说明 V202502》,可以在主流搜索引擎直接搜索。

KingTsui, TDS Studio. 

August 2025

It's a TDS production.

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