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戒手机一般来讲无非就是卸载娱乐型App、采用系统自带的时间限制或重新使用Dumb Phone(功能机),但尝试过后要么发现对生活造成了不便,要么反馈收效甚微。曾经我也是「小红书」、「抖音」等各种APP卸载了又重新下;不断「续杯15分钟后提醒我」;手机刷不了我上电脑网页版刷……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在某个工作日的上午安装了Opal,一周过后,我发现我的注意力终于回来了。

iPhone自带的App使用时间限制功能

下载并且填完一些个人需求问卷后,Opal会根据我填写的需求自动设置不同时间段要屏蔽的App,像我的工作日就被设置的比周末严格一些(上班比假期更喜欢刷手机),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设置时间段、需要屏蔽的App列表并选择摆脱限制的难易度(我认为选择最简单的那一档就够用了)。

Opal的主界面,App屏蔽列表设置

乍一看,我感觉Opal这款软件和系统自带的「App限制」核心的逻辑其实差不多啊,不就是自动给容易上瘾的App设定时间段屏蔽吗?我抑制住了卸载的冲动,此时我设置屏蔽的App图标已经全都变成了黑色并且打开就是屏蔽画面。

我在上班时间我打开“豆瓣”后,App变成了屏蔽画面,只有关闭退出选项

当我再次拿起手机准备刷小红书时, 除了屏蔽界面外没有「再使用15分钟」之类的选项,只有一个「关闭」按钮。此时要想继续使用App,我只能去Opal App主页,点击「休息一下」,然后等待10秒的时间,再手动点击「休息」(break),选择休息时长后再点一次「休息」,我才能获得最多15分钟的使用时间,时间一到,我又要重复这繁琐的操作。重复几次后,我直接按下了锁屏键。

解除App使用限制需要操作繁琐的流程

至此,我终于切身体会到为什么互联网公司会在一个界面的交互、一个按钮上反复地进行调研和优化了,产品使用过程中但凡有一点不够丝滑的地方都会极大地促使用户终止下一步的行动,最终退出使用。

Opal 的思路就是把这种丝滑的体验打断了。只经过短短的3个工作日后,我发现自己下意识打开社交媒体的习惯逐渐被切断了,手机使用时间从此前的每日4个小时降低到了平均每天2小时左右,这让我感觉一天精力最充沛的时间段里,注意力更加集中。就算是感觉无聊,我也只会看向窗外发会呆或者打开笔记本利用间歇时间学习,因为打开社交媒体App的流程实在是太麻烦了。

Opal的周报让我清晰看到自己手机使用时间的下降

Opal这种具有解锁成本的「App白名单」逻辑在桌面端使用体验也非常的一致。在Opal电脑端设置了视频、社交媒体网站之后,我每次下意识打开这些网页都会进入一个“缓冲区”,必须先去Opal操作一下才能进,而且还面临着使用时间限制。

Opal桌面版主页
Opal桌面版设置屏蔽的网站和软件列表
打开网页即被屏蔽,需要回到Opal解锁并设置使用时间

Opal的核心目的不是让我完全的「信息戒断」,而是让我想清楚,我进某个App或者网页,是带着目的去搜索信息的?还是单纯无聊想打发时间。它让我把无意识刷信息流的习惯转变成有意识的选择和反思。只要我不卸载Opal,我就能坚持「少打开一次、快退出一点」的原则守住我的注意力。

除此之外,Opal还能针对如阅读、健身、睡眠等细分场景定制每天的专注时刻,进一步减少你培养阅读、健身习惯时的信息干扰,还有你睡前看手机的频次。这些功能和上述的基础功能一样,目前都是免费使用的。

Opal各类专注场景设置

对于我来说,Opal解决我的信息上瘾有着独门「秘方」,但也不是万能钥匙。极端情况下你总能想出绕开限制的办法或者干脆卸载Opal。根本上,我认为软件辅助之外,我们还是要找到人生的「主线任务」,它可以是你热爱的事业、是家人与爱人的相处、是某项让你沉浸其中的爱好……

缺失「主线任务」的人生,哪怕没有手机和互联网,那无处安放的注意力也将被其他廉价的刺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