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首页时间流和侧栏的精选展位,少数派 Matrix 社区还有很多优秀内容因条件所限无法得到有效曝光,因此我们决定重启 Matrix 周报,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更多社区内容、作者投稿新玩意呈现给大家。
💬一派热议
在上期第 225 期一派讨论《[有奖]我的桌面我的战场:晒出你的专属桌搭》中,共有 882 名派友热情参与,十分感谢!

Nnnobel (+74) 刚好换了新宿舍,布置了一下宿舍桌面。我想宿舍桌搭的最大命题是「在有限的空间塞下无限的可能性」。
作为学生,课余时宿舍便是最大的停靠点,而其中的核心就是桌面。因此我以「能够承载大部分空闲时间」作为设计思路进行布置。27 寸显示器、小爱同学触屏音箱、Keychron 与少数派的联名键盘、Magic Mouse 以及米家台灯与屏幕挂灯都是比较基础的配置,相信大家也都在各大桌搭类内容中看到过数次。
我这里想谈谈一些比较有趣的配置。第一个是米家的智能电热水壶,考虑到宿舍楼接热水的位置并不方便而导致我会因为偷懒不喝水,因此下单。实测下来确实提升了我的喝水频率,并且支持精确调温以及米家 App 控制,5L 的容量也不需要频繁换水。
其次就是米家胶囊咖啡机 S1,对于方圆 500m 没有咖啡店的早八人来说完全是救星。胶囊咖啡在保证风味下限的前提下快速且较有性价比的产出咖啡因。
在我终于对宿舍的椅子忍无可忍之时,咬了咬牙买了丐版的西昊 — B100Lite。在坐上去的一瞬,我便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没错的,与宿舍板凳有着天壤之别,并且自带的扶手也很好地解决了大部分宿舍桌板短而导致打字时手臂悬空的疲劳,免去了扩展桌板的必要。
接下来讲讲收纳,收纳无非是开源与节流,节流这一方面,我确实难以做到「断舍离」,因此我将重心放在开源上。我的操作主要分为垂直空间利用和分类收纳。一种是扩展空间,一种是做到空间利用最大化。
MagSafe 磁吸环的利用是我觉得非常有趣的一点,不仅手机与磁吸充电宝,贴上引磁贴的一切物件都可以上墙,比如我将引磁贴贴到屏幕挂灯旋钮上,可以说上墙没有任何违和感。
放在置物柜上的小抽屉,便于分类一些日常常用物件,在易取的基础上也较为美观。
总而言之,我对我这一套桌面还是很满意的,不仅能够承载我生活的大部分需求,并且能有质量地承载我的需求。









缝纫机动队 (+27) 我的桌面就很丢脸了,很朴素没什么好东西,感觉都有点不配发上来。
已经很久没升级桌面了,平时也变成了用 iPad 居多,现在的桌面乱成一团也基本没拍过,就发个我很久以前拍的吧!
放上手办整个桌面就有了灵气,我这组的特点就是主打如果想在比较省钱前提下添置一些桌面的手办可以看看我介绍的这几款:
- 买不起 hottoy,还买不起中动么,桌面的钢铁侠异暴龙格鲁特手办都是 150 元以下的产品,钢铁侠 mk3 正是大家熟知的中动出品。
- 银色的钢铁侠 mk2 是咪咕的,1:7 的比例 25cm 高,很接近 ht 的 1/6 了,现在市场价也不是很贵,490 左右能买到全新未拆封的,漆面不错,有合金,坠手感很好,摆出来还是蛮好看的。
- 暴龙是 Papo,法国的一家玩具模型制作公司,他家的暴龙以侏罗纪公园为模板,下颚还可动,非常逼真。
- 异形是 NECA 40 周年纪念款。
- 格鲁特是圣迭戈漫展的赠品,从闲鱼收的。
- iPad Pro 有时候可以作为电脑的副屏,主要用来处理手机照片,偶尔用来画画。
图 6 最右边的翻页钟还是看王自如还在出租房做自媒体时买的,当时好像是 200 元吧,这个东西仿制的非常多,也无所谓正不正品了。塑料叶片,本来以为用个一两年就会坏,谁知一直坚持了八年之久,印象中除了换过两次电池没有其他问题。不过现在已经不能转了。
台灯是在淘宝上随便选了个排名靠前的,灯泡坏过一次,但很耐脏。
另外坚果砖式音箱、小米照片打印机也是增添幸福感的桌面设备。
小米照片打印机质量比较差,用了没多久就吸不上相纸了,还是在网上搜了一下,要垫上东西才能吸上。还有一次开机状态拔纸盒把色带给卷坏了,现在长时间不打印,开机打印的第一张一定会印出一片斑点。
键盘手枕来自 Lofree 骑士套装。桌面小抽屉上的徽章是少数派的。
没有为搭建桌面集中消费,平时的审美和物品积累对于桌面搭建帮助很大,只要是生活的有心人,不知不觉属于你个人特色的桌面就会自然呈现出来。
再介绍几款不错的低价手办:
1、Yolopark AMK Pro 骑士擎天柱 369 元
20cm 左右高,这个属于预拼装模型,很有性价比的一款,都是大零件拼装,会比一般的拼装模型简单快捷,里面有很多合金零件,拼装完后整体比较有份量,质感总体来说非常棒,可动性还可以,可以摆很多 pose。
之前拼第一批货时,说明书是看不懂的,因为连零件编号都没标注,只能按照形状猜,据说最近会出第二批货,不知道这个问题官方是否解决了。
而且拼装以后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譬如有的零件松,关节却很紧。另外头部眼睛可以亮灯,电池也附赠了,在盒子夹层里,注意别弄丢了。关节紧和零件松的问题,据说在第二批货得到了解决。
2、Comicave(CS)钢铁侠 MK7 309 元
1/12,约 13cm 高,成品无需拼装。眼睛胸口可发光。配件很多。这款 CS 比例虽小,但是合金零件多,达到 75%,整体超有份量,表面的涂装也很棒,而且带灯,质感非常好,就是价格偏贵,大家可以去 PDD 看看,说不定能买到更便宜的。
包装也很漂亮,像蓝牙耳机、手机的包装,是小比例里最好的一款手办。比较可惜的是,这个厂商出了这款之后就没再出后续机型了,目前最值得购买的机型就是这款 MK7,唯二缺点就是太小了和掉漆。
另外,注意手炮在替换时要对准凹槽形状插进去,然后可能是库存货的原因,部分零件会出现脱落的情况,用 502 粘一下就可以。另外可动也还行,摆砸地也可以。
3、泛乐 沙漠蝙蝠侠 159 元
PDD 一百多元就能买到的泛乐沙漠蝙蝠侠,无需拼装,179 元入的,性价比还是可以的。衣服是软胶,摆动作可以适当弯曲。质感还不错,关键是高度可达 19-20 厘米,1/9 身高比例不错,非常划算。
配件还行,附赠了电影该场景下里出现的所有小型武器,包括两颗替换头雕,不过不支持发光效果,感觉这个价格又是这个比例不能要求太多。
表面有磨损纹理,不过漆面没有做旧,有条件的可以自己上漆做旧,这款无论是亲自看还是拍摄效果都非常好。
其他:
- NECA 灰背铁血战士 269 元
- 寿屋正义联盟蝙蝠侠 190 元
- 泛乐 重甲蝙蝠侠 159 元
- MAFEX 084 异形 135 元
- 中动战争机器 MK1 现在 97 元左右
- figma 棕马 KO 现在 27 元左右能买到
- Dummy 中世纪骑士 现在 6 元就能买到吧









Kasper (+21) 最近刚刚又重新折腾了一下我的桌面,新增了几样真正用得上的设备,同时也果断舍弃了一些落灰的「装饰性物品」。作为一个极简主义者,我一直信奉的信条就是,如果一样物品的使用频率不够高,那就不应该占据桌面空间,尤其是在像北京这样尘土繁多的城市,任何闲置的摆件最终都会成为「灰尘收集器」。
这一次的调整并不是为了所谓的「升级」,而更像是在不断试错中回归本质 —— 只保留那些真正为生活和效率服务的物件。所以现在的桌面,是我在审视自己日常使用需求之后,留下的最精简也最实用的配置。
我的书桌并不在一个封闭的书房,而是处在与客厅相连的开放区域。这种空间安排最初是出于对「居住感」的追求,我希望在工作时能感受到一种开阔的视野,而不是被墙壁和门窗围困。但在真正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我又开始追求一种「围合感」,让我能够安心沉浸在写作、阅读、思考的状态里。
于是,我给书桌构造了一个「心理边界」:左侧是连接飘窗的小吧台,是自然光线最好的区域;右侧则是一个开放式桌边柜,放置我常读的几本书和小摆件;背后是一整面顶天立地的书墙,既有实用功能,也形成了天然的「视觉围栏」,让我在其中有一种被书本包围的安全感。
整个书桌的主力设备和核心是我的这台 MacBook Pro 14,按照我的电脑更新频率以及我现在对于性能的要求来说,这台电脑应该能继续陪伴我很久。
真正让桌面变得整洁有序的,其实是这一台 CalDigit TS4 拓展坞。它把所有的外接设备 —— 两块显示器、两块移动硬盘、SD 卡读卡器、以及各种充电接口 —— 都统一整合,通过一根 Type-C 连接电脑。得益于它,我能把书桌的大部分线都整理到书桌下面的理线槽里面,眼不见心不烦。这个拓展坞最大的优点应该就是稳定了,使用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掉过链子。
在我选择书桌的这块桌板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它的耐造性(宜家的一块厨房台面)和这种「类水泥」质感的颜色和手感。这种深灰色的颜色看起来非常克制和沉静,当然这个颜色作为主色调的话,最好能够有一些亮色来实现视觉上的「轻盈感」,所以桌腿选择了白色的乐歌升降桌腿。而相应的桌面配色也是类似的逻辑,需要一些白色的设备来平衡整个空间的厚重感。
其中一个就是 LEDVANCE 的全光谱护眼台灯,作为整个书桌的主光源。我看上的是它的功能性,眼睛对于当代打工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提供无限接近自然光的光照,而且光线能够覆盖我的大书桌,对比之下我的屏幕挂灯看起来就没什么必要了。
另外一个设备就是我的桌面音箱了。Audioengine A2+ Wireless 应该是这个尺寸下能够兼顾简洁美观和音质的最佳选择了。简洁的白色箱体,圆润的边角,没有任何冗余的设计,处于书桌的视觉中心正好可以提亮整个书桌区域。得益于它的可以无线连接的特性,能够让我免于重新布线的烦恼,桌面也不至于因为线体而杂乱。使用体验上,这一对音箱表现远超预期,相比我之前用的 HomePod Mini,不仅连接更加稳定,声音也更加通透,尤其是配合赠送的上倾底座,声音更集中地传到耳边,即便是像我这种不甚敏感的耳朵,也能听出音质的明显差异。我在集中精神的时候习惯放我的沉浸歌单以便帮助我快速进入状态,A2+ 在这类声音的还原上表现的相当柔和、有质感,不抢戏但又能稳定陪伴。
这次的桌搭「折腾」,其实也算是我在试图用一种更加纯粹的方式和生活达成和解 —— 放弃不必要的复杂,保留真正服务于我的需求的有温度的物件。
克莱德 (+8) 作为一个横跨微软、Google 和 Apple 三大生态的「墙头草」用户,桌面环境我最在意两件事:优先保证简洁,同时力求方便。桌面之上能看见的线材缩减到最少,能随时在 Windows 和 macOS 之间无缝切换,同时拥有足够的临时空间可以扩展。
先说线材,我时常怀疑人类科技树是不是点错了。我的桌面上 —— 一台 Windows 机箱、一块共用显示器、一台 M4 Mac mini、一块希捷 Expansion 28TB 机械硬盘、路由器、Xbox 手柄充电底座、甚至充电收纳盒 —— 几乎每一个肉眼能看见的设备,都自带至少一条长短各不相同的线缆。
为了尽可能减少视觉上的烦躁,一些基础的理线操作是很有必要的,在没有工业理线槽的前提下(但我正在考虑这玩意),我用绿联的魔术贴、理线器以及一块杂牌插线板墙贴,收束了所有桌面设备的线缆,桌面仅保留了一根让罗技 GPW 二代通过连接器连接 macOS 的同时、快速切换连接到 Windows 的 micro-USB 线缆;其他大部分线缆,都按照就近、同区域以及上大下小的树状收纳原则,尽可能汇集了一下。
经常整理桌面的朋友都知道,理线是一个动辄就得耗时半天的累活。所以在桌面设备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无线化的产品也是个好方法。
首先是诚意满满的京东京造 K3 Max,自带 2.4 GHz、蓝牙和有线三模,能在我的 macOS(工作)和 Windows 桌面(游戏)之间快速切换,附赠丰富的转接头,就差把「多设备用我」写在键盘上了。不过相关细节早前我已经在新玩意中介绍过了,感兴趣可以移步阅读:https://sspai.com/post/100406。
声擎 A2+ (欢迎各位助力我再赢一套放客厅电视边)非常符合我的桌面设备选择标准。黑白配色、极简几何风格的外观设计,让声擎 A2+ 几乎不挑桌面风格,并且整体尺寸控制出色,两台加一起还没一个公牛插线板收纳盒大,即便是放在 M4 Mac mini 旁边也不会显得违和;用起来也非常省心,两根线缆(电源线和左、右音箱连接线缆)就能提供完整体验,属于不用看说明书、开箱即用的那种,通过蓝牙连接在手机、Mac 或者 PC 之间切换,用起来也比插拔音频线方便不少。
当然了,如果你是需求更高一点的发烧友,声擎 A2+ 也支持 USB、RCA 等输入方式,甚至还预留了外接低音炮接口,可根据需求增强低频。
说起音质,考虑到声擎 A2+ 的体积和身板,我一开始的心理预期其实已经将它划分到了「听个响」的门类,没想到中、高频表现出人意料的好,细节解析更是清晰得可怕 ——「木耳」如我,在桌面放上这俩音箱之后,也第一次注意到了某些曲目中微弱的乐器和节奏。
所以桌面音箱对我来说属于初看觉得用不上、但拥有了就感慨回不去的桌面设备。声擎 A2+ 非常适合那些想尽可能压缩线材和桌面空间,同时又希望给寡淡的桌面增添一点层次和空间感的朋友。
有线设备这边,存储设备目前在用的是希捷 28TB 的机械硬盘,巨量存储、实在价格(2900 元入手),加上没什么花哨的外观设计,摆在桌面上不会太占空间,唯一的缺点是启动、读写时都会带动桌面嗡嗡低鸣,不开音箱的时候就显得它有点吵了;imPoi 的 Xbox 无线手柄充电底座也是我桌面的常客 —— 它已经服役四年了,至今没出过任何问题。
想玩游戏的时候顺手拿起手柄、用 WoL 唤醒 Windows、切换显示器输入然后切换声擎 A2+ 音源,玩完将手柄往底座上一放,下次拿起总是满电。目前正在考虑给客厅的 PS5 Pro 手柄配一个,应该也会继续考虑它家的。








我觉得这样不太好 (+6) 我的桌搭方案不是最好看的,但可能是最灵活的。
图一是公司的桌面环境,图二则是我在家里的办公环境。
重点聊聊图二的方案。家用桌面采用的是乐歌的带滑轮升降桌,尺寸非常小,宽度基本与显示器相当(见图三)。我将它打造成了一个「移动办公台」—— 所有设备集中由一个插线板供电,只需插拔电源线即可轻松移动。
为什么要做成可移动的?一方面,这是租来的房子,日后搬家时大件家具不便携带;另一方面,我有在家中「移动办公」的需求。例如冬天我会想靠在床上盖着被子看剧(家里只有这一块 4K 屏),白天则把桌子推到客厅办公(空间更宽敞),晚上再移回卧室,以免打扰其他租客。所以整个桌面布置尽量简洁 —— 屏幕通过支架固定,桌面上只放键盘和鼠标,其余设备如挂灯开关、主机、插线板等都藏在桌下,最大化利用空间。
设备方面简要列一下:
- 显示器:酷优客国产 4K 120Hz 镜面屏,约¥3500;
- 主机:Mac mini M4 256G 32GB,叠加国补和优惠券后约¥5300;
- 椅子:西昊 S300,约¥3500+;
- 鼠标:罗技 MX 3S,约¥500+;
- 键盘:罗技薄膜键盘,约¥170+;
- 挂灯:小米,约¥200+;
- 桌子:约¥400+;
- 显示器支架:约¥150+;
全套加起来大约在一万元出头。
我对自己的需求非常明确:该省省,该花花。椅子和鼠标是我最看重的,因为使用频率最高,也尽量在能力范围内选了最好的。家里的键盘主要看重的是可以当手机支架,实现了一物两用,同时支持罗技生态联动。挂灯主要是为了增加桌面亮度,不刻意追求护眼功能。桌子重点在「灵活 + 升降」,而不是大。
这个方案适合有类似需求的朋友参考。最后补一句:虽然买不起苹果的镜面屏,但这款国产屏目前用下来完全没问题,也没有翻车。
甜甜的泥土 (+77) 我的桌面十年演变过程!

淡淡碎叶 (+36) 我努力把打工人的桌面弄得快乐一点,毕竟,这是陪伴我最久的地方。
配置放在最后一张图。
桌搭是爱自己的一种外在表现。







ZQ (+28) 桌子很大,东西很少。

sokinchung (+18) 以前喜欢往桌面堆满东西才有满足感,现在觉得还是简简单单最舒服。

urnothusky (+16) 租的房子当时看中了这个开阔的窗景。
职业是发布会设计师,平时居家办公 + 项目出差的工作模式,所以这个书房和这张书桌是我平时离开床就会相处的地方,去年年底和今年上半年趁国补,更新了一波桌搭,目前的状态基本上是最后几张图这样:
设备清单:
- 升降桌(自己买的木板,让店家做好鸭嘴处理,手搭上面不压痕;升降桌腿也是单独买的,才 900,参数比很多品牌的成品都好)
- MacBook Pro M2 Max
- Studio Display,找 Apple 的朋友官翻加 EPP,八千多。音质也很好。买之前纠结边框太大,但真正拿到手还是被它的工业设计折服,使用的时候根本看不到边框,推荐。
- Craft 键盘,其实 Key Master 就够了,这个旋钮没怎么用上。
- Master 3,除了侧面掉皮都很好。
- 幻 16,咱就是 PPT 工作者,所以得有两个系统的电脑。
- iPad mini 7,可以做拓展屏,放 Finder 就够了。
- 模块化增高架,用 MagSafe 吸附手机或者 iPad 做拓展屏,磁吸手表,都处于最简洁的状态。
- 明基的屏幕挂灯 ScreenBar Pro,少了无线调节旋钮,桌面更简洁,人来人走感应,存在感和空间占用都低。
以前用过的 Dell 的两台显示器、机械键盘、组装主机都已经精简掉了,桌搭折腾到后面,还是一台显示器效率最高,做设计的时候用小 iPad 拓展放个 Finder 就够了。







一只兔子先生 (+16) 这张桌子比较可惜的是只有 60cm 的深度,所以摆起来显得比较局促,也没有很多东西可以摆。有增高架的情况下就可以把键盘推进去收纳,算是一个比较妥协的方案了。
问路 (+14) 新买的仿生智能番茄时钟,刚用两个月,非常好用,已经离不开了。
图一 专注工作时间
图二 休息时间
图三 久坐强制站立提醒



Lawmaker (+14) 主要桌搭设备:猫咪。



Microhoo (+13) 「桌搭」看起来轻巧直观,你无需背景描述就知道我想讨论什么;但它也有局限,因为与之同频的还有另一个关键词 —— 效率。如果把桌面描绘成战场,那么奋斗时刻的成效,不仅取决于眼下的布局,更关乎融汇其中的思绪和谋略。因此,虽然在聊桌搭,但我想将话题延展得更广一些,从我的「办公空间」说起。
我在《逃离办公室以后,我们去哪?》里聊过,远程办公的特点,在于它必然会模糊生活与工作的边界。在我接受这个所谓无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大忌」后,恰逢为新房装修,便大大方方地把娱乐为主的客厅和工作所用的书房贯通在一起。既然无法绝对隔离,不如就让自己在思绪最活跃时投入生活工作,在疲惫的时候选择放弃 —— 当然,前提是保证不影响团队协作。
这样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说「高效」或许有些冠冕堂皇,但至少大部分时间是充实且满足的。尽管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享有这份自由,也承认大部分工作都令人倦怠,但我仍建议大家可以尝试花更多精力在调整和培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上,而非一味「逼迫自己劳动」。
来到桌面,对于我而言,显示器就是最重要的设备。 Mac 用户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烦恼:一方面,Apple 的用户效应催生了许多专注 Mac 体验的显示器,比如支持单线连接与充电、色彩与苹果生态高度一致等;但另一方面,它们普遍价格不菲。借办公室更新的机会,我接触到明基 MA320U 这款产品。从参数上看它或许不是最瞩目的,但若论及兼顾 Mac 体验的同类产品,它的综合性价比非常突出。
最基础的使用,连接产品附赠的 C-to-C 线即可。官方所谓的「苹果色」通俗易懂,意味着它在出厂调色时特意对齐的 Apple 生态一致性。实际体验相比多数普通的显示器,它的观感也确实非常「Mac」,是一眼熟悉的老朋友。
尤其是装上官方软件 Display Pilot 2 后,你不仅可以更精准地选择屏幕色彩模式,显示器还能自动识别连接的 Mac 型号,在更精准地匹配色彩一致性之余还能与 MacBook 实时同步亮度、色温以实现原彩显示,更进一步,它还能对应系统当下的专注模式,同步匹配的色彩设定。 如果你是预算有限的 Mac 用户,想要一台「生态融合」度最高的外接显示器,那么明基 MA320U 会是我最推荐的产品;而无论你是哪个平台的用户,我都强烈建议你尝试双显示器。
说来惭愧,我过去一直觉得在非专业场景下(如股票、剪辑、创作等),普通人用双屏有些多余,但换新后旧台显示器虽然有残影但普通显示也还算正常,实在是舍不得丢,于是意外尝试,竟而才发现它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尤其在需要同时查阅资料和撰写文档时,其价值远非少按几个快捷键可比。
最后说说字面意思上的「桌搭」。尽管非常羡慕那些能将桌面布置得充实又整齐的博主,但对我来说「东西用完放回原位」实在太难了。一旦我桌上的东西变多,只会越来越乱,所以我的桌搭内核便是收纳。在第一张图里,你会看到我的书桌背靠着一面巨大的书架,除了书架置物,下部的十几个大抽屉也全被我塞满了各种零碎物件。
除此之外,桌面上的显示器我也用了来自陌野家居的增高架,刚好为下方腾出足够的空间摆放音箱和拓展坞;此外最近还新入了桌边柜。它是在购物网站搜索时偶然发现的,后来才知是仿制宜家的「海尔默」系列。但确实很好用,安装方便、抽拉流畅,非常适合放在桌下收纳一些使用频率不高、但又常需随手取用的数据线等数码小物。
厘清工作习惯、明确重要物件、收不好就藏起来 —— 这就是我简简单单的「桌搭」理念,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车不能快 (+12) 桌搭可能谈不上,分享一个近期购入的桌面用品 — 增高架。
自从长期居家后,一直想购入一个增高架,尽管早就决定将所有屏幕和设备用旋臂架起来,但增高架的用处不只是给屏幕垫个脚。一方面可以眼不见为净地去遮挡后置的排线,另一方面则是给桌面造出一些收纳的空间。
所以选了这种带有理线槽,并且后侧有挡板的增高架。
材质选择了实木,长期耐看,同时这个增高架还能兼具拓展坞的功能,能够连接到电脑,进行数据传输,同时自身是独立供电,里里外外多了将近十个接口。
板子底下有灯带,可以作为氛围灯使用。









胡正正正正正 (+10) 高中家 > 大学宿舍 > 现在书房 > 现在客厅


d1pth (+9) 游戏加办公。

风的历史 (+8) 新旧混搭。

冷荣 (+8) 啥也没有,就是一点小小的氛围灯加一条远洋货轮。

hmgero (+5) 朴素的桌面 + 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画人物。


澍泽 (+4) 这是我前段时间改造的桌面,因为目前的工作跟代码没关系了,把原来两个 HHKB 键盘卖掉了,桌面变得越来越简单。增加了收纳设备和线材的板子,所以几乎看不到走线,目前很满意。



simoncrazy (+3) 用工位凑个数吧。
显示器:红米 27 寸 4K + 公司配的 HP 1080P。工作还是双屏方便些,这个分辨率的搭配 1080P 根本没眼看。
屏幕挂灯:小米显示器挂灯。一百多元的价格还要啥自行车。
键盘:高斯 HS87T 搭配 PDD 键帽 + 罗技 MX Keys Mini。两把轮着用,找点新鲜感,也避免入坑。
鼠标:罗技 MX Ergo。从 MX570 入了轨迹球的坑,中间还用过宜丽客的拇指球和肯辛通的食指球,最后还是留了 MX Ergo。两年半微动断触,在闲鱼刚换了微动,也算是罗技传统艺能了。
1/64 车模:一堆,不过很久没买了。

YellowColr (+3) 几个月前拍的宿舍桌面,后来换了把键盘,其余东西基本没动。
显示器是红米 4K,优点是价格便宜色彩准确,但是缺点在于:PD 功率较小(60W),拓展坞仅有 USB 2.0 速率,雾面屏不如镜面屏通透,以及 27 寸 4K 对于 Mac 来说有些尴尬(1080p HiDPI 用起来 UI 过大,2K HiDPI 又不能做到点对点)。
增高架是淘宝上十几块买的最简单的款式,简单好用。右侧增高架下方用来走线,比如各种接口的充电线等等,上方则是连接到显示器的主力笔记本;左侧下方则用来放置第二台笔记本,上方放置台灯与杂物。
此外,还有一个苹果官网也在卖的 Belkin 墩墩充电底座,具有一个 MagSafe 吸盘和一个 Apple Watch 磁吸充电位,平时把设备放在上面保持满电状态。还有个普通的 Qi 充电器放在显示器底座上,用来给其他兼容设备补电。
以及显示器右上角的小摆件派派獭。


孤鸠寒 (+2) 只为我一人的「人体工学不能升降桌」。
全景一个字可以概括:乱 / 悭。
目之所及的每个细节都没细节,粗糙。木板都是捡来的 / 装修剩下的 / 找柜体厂商拿来的。根据自己身高搞了一个桌子(各种板子自己砌的)、左边看起来比较整齐的柜子是在小区垃圾桶捡的(底座拿板子自己砌的),放水壶、咖啡磨、水杯的架子是拿样板板材砌的,右下角的竖架也是拿板材 + 螺纹钢砌的。
左边部份工作外,22 款 MacBook Air + 罗技 MX MASTER 3S+SONY 1ABT + 魅蓝的不知名音箱(发光那个),玲珑的 R 泰摩的冰瞳、轰炸机的小魔方、不知名的鹅颈壶,等开水时顺手拍一张。
右边部分工作中,因为没有互联网,用不了其他东西(甚至 U 盘……)一把 Poker 2 + 赛睿 rival 100 走天下。小米的 67W 插排。
桌下的小米电饭煲是生存道具。





格子间格子衫 (+1) 居家办公党的日常桌面,没有刻意的摆拍,展现的就是日常。
- 显示器:Dell U2723QE + 大上墨水屏显示器
- Dell 显示器作为主力显示器,墨水屏显示器用来阅读长文档和代码。
- 显示器下方是青萍空气检测仪 Lite,用来检测二氧化碳指标,如果显示为黄灯则马上开窗通风换气。
- 键盘:罗技 MX Mechanical Mini for Mac (白) + MX Keys (黑)
- 白色键盘主要连自己的 MacBook Pro 使用,体验一下机械键盘的手感。黑色键盘则是主力,工作时连办公笔记本电脑,因为它可以随时一键连接设备,我也经常用它连 MacBook Pro。
- 鼠标: 罗技 MX AnyWhere 2S + Ergo M575
用过好几台 MX AnyWhere 2S, 主要还是因为鼠标滚轮可以方便地支持左右滚动,但是后来因为手部不适,换成了 Ergo M575, 用了几年感觉还可以。

📢:下一期的一派讨论是数码圈日经话题《你会给哪些社交媒体平台买会员?》,欢迎来聊。
🔥一周热评
来自文章 《五月份开始我成胶佬了》:
系噶荣 (+0) 近期入手了长龙的强袭自由,组合度还行,有万代的六七分功力,玩 KO 的高达建议泡一泡,不然手容易脱皮。
来自文章 《树莓派家庭服务器,上篇: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安康精神病院保安队大队长 (+6) 个人习惯还是 Debian,相比 Rocky Linux 有更广泛的硬件支持。
炜智能 (+4) 几年前也用树莓派 4B 折腾过类似的操作,确实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但如果只是想用树莓派加硬盘盒做远程下载和跑一些 Docker 服务的话,建议直接在树莓派上安装 OpenWrt 软路由系统,相对来说更加稳定,命令行虽然方便快捷,但是也容易误操作。很多不确定自己需不需要 NAS 的朋友其实就可以先用树莓派加移动硬盘装一个试试,等到哪天觉得性能不够、安全性不足时就是转真正 NAS 的时候了。如果是自组 NAS 的话,现在我比较推荐直接安装飞牛 OS,个人觉得已经相当成熟了,在里面关联好网盘备份之后也不用太担心数据安全的问题。
来自文章 《从期待到现实:领克07 CarPlay 车载初体验》:
ICONIC (+6) 要的就是这份克制。
有些车机甚至能在 HUD 中显示歌词,工程师什么脑子。消费者不是所有的想法都是理性的。
EdmundGuo (+0) 然而换了个三星,发现三星车联只支持 Carlink 1.0,07 的车机已经更新到 2.0,竟然不向后兼容,无法投屏。另外车钥匙也是支持极氪和极星,不支持领克,有意思。
来自文章 《做了近视手术1年后,想和你分享的事》:
少数派的momo (+2) 感谢分享,之前在小红书上搜了一些,不是广,就是说失败的,比较吓人。综合考虑自己的情况,最后还是放弃了手术的想法。
鼻子长不大了 (+1) 想做很多年了。 我这个近视就是自己作的。 高中的时候看黑板感觉有点问题,但是影响不是很大,就去验了个光,100多度,但还是配了个眼镜,这一戴就是 10 多年没有拿下来。 现在想来就是个假性近视。去年去测涨到一只 275,一只 175。其实我在家基本不戴眼镜的,不影响生活,但是出门就不行,看不到人,看景物总感觉糊糊的很不舒服。刚上班那一年觉得自己度数低,试着不戴眼镜一段时间,结果后来度数反而涨了,就又戴上了。我现在就在纠结,这不高不低的度数有没有必要做。
少数派45616584 (+1) 我是超高度近视,22 年做的 ICL,现在又开始近视了。总得来说,还是要自己注意休息。
写小黑文的Alex (+1) 全飞秒快十年了,没有任何后遗症,眼干也不明显,只觉得爽。顺便说一句,近视手术不用局限于公立医院,这个不走医保,价格在哪都一样,私立的机器和服务一般都好一点。我在同仁做的,给我做的是什么王牌主任,做完我这批也跳槽去私立了。反正在同仁不管是术前检查还是术后检查,都是一场灾难,浪费时间重复排队,半天到一天的排队,检查加起来十分钟。等手术也等了半年。
来自文章 《一张图片显示两种内容》:
克莱德 (+11) 比较妙的是,这篇文章推到首页之后题图现在是「叠加态」了。
nrzayxs (+6) 上一回图片玩出花来我记得还是拿图片藏种子。
Genvier (+3) 贴吧早期幻影坦克。
来自文章 《讲你知,Apple 嘅粤语编年史》:
少数派_2176543 (+2) 还有,Apple TV+ 是最早提供粤语字幕的国际流媒体平台(第二个好像是 Disney+)。据我朋友反馈,翻译用词特别地道。
PHSD (+2) 我还记得当时下载多邻国学粤语,微信用粤语扯淡的日子。
可惜没什么粤语区朋友,最后卸载了多邻国,删除了粤语键盘。
Joe_2012 (+1) 是语言还是一种方言,从语言学角度上来看,是两种话的母语者是否能使用它们无障碍理解沟通。所以一般从「语言学角度」会认为东北话是一种方言,而广东话、客家话、闽南话是一种语言。而将社会以及治理角度来说,广东话等被认为是一种方言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弱化差异,强化共通来促进和谐社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弱化不同民族,更多地通过中华民族这种国族概念替代彼此差异。
来自文章 《我与黑莓的故事》:
Kasiin (+7) 爱它,所以给它刷了安卓,虽然还是不太能用了,但可以安心吃灰了。
MZ (+4) 我和你们都不一样,我一开始用黑莓就是用他的触控机,11年初中的时候淘宝买的翻新 9530,虽然比不上 iPhone,但是比起诺基亚的一众电阻屏真的好用太多了。不过这个手机有一个机械模拟按压的结构,非常容易坏,用了没两年就坏了。后来 14 年买了个 9900 二手,但这个手机没咋使用(主要用诺基亚的 Lumia 800,我那时候就喜欢这种小众的),几乎纯收藏,主要软件生态方面确实不行,结果放着放着就烧主板了,16 年的时候才拿去修。
Log924 (+2) 现在黑莓还作为邮件软件留在我手机里。
来自文章 《云巅之上——六天五晚川西之旅(上)》:
疯言 (+0) 6 月底去的川西,8 天晴空万里风景绝美,反穿格聂,可惜格聂之眼没水,返程从雅江到成都一路暴雨。去的时候在新都桥晚上高反,睡觉一会一醒,血氧最低时候手表都测量不出来了,赶紧充值吸氧。
来自文章 《也许是 2025 最易懂的空调选购指南》:
Ben (+9) 空调只买两个容量,1.5P、3P,这两个是开发标准,其他容量是内机、外机缩水得到的。更大容量是风管机、中央空调了。
王牌猎人 (+9) 唯一不太认同的就是挂机新风,从体验角度来说,哪怕是最低档下的新风,风噪几乎无感,都能够保持房间经过一晚上以后几乎没有异味。这是经过对比以后得出的最显著区别。
ICONIC (+5) 等明年春末推送首页。
来自文章 《记账 3000+ 天,我的记账体系是怎么迭代的》:
SongWang (+32) 教你一个分类原则,能管各种情况:
交易的主体也就是商品或服务,都统一用分类维护,由于各家软件叫法不一样,我就按我用的来喊了,特点就是做到通用,只表达商品和服务的最终形态,当然一级分类肯定不够用,父级如何分看大家习惯,实在不清楚的可以去看电商等大平台对商品的分类结构,当然这样还不止,还需对互联网服务、生活便利、医疗保险、投资理财、人情社交、法律咨询、学习教育等等大类进行细分。
账户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只做主要银行账户和投资账户的交易维护,不做小账户维护,比如交通卡、话费账户、App Store 账户等等,这些只需记录每次充值的金额就行。
至于作者文中提出的对旅游途中吃喝住行交易归类问题,我建议用标签来对其进行维护,由标签来区分单笔交易记录主体和业务对象的关系,比如我计划了一趟厦门 7 日游,途中吃了一家沙县,住了如家,买了鼓浪屿的门票,路边捐款了一对流浪父女,来回分别做了火车和动车。主体分类应该被维护为「面食」或「盖浇饭」(商品的统一形态)「酒店」「景区门票」「公益慈善」「火车」「动车」,标签被维护为「厦门7日游」「沙县」「如家」「鼓浪屿」「厦门站」或「上海站」。标签拿来做具象的表达,比如具体的品牌或门店或旅游或人际关系,这样分类维护就足够少、标签维护可以足够多和清晰。
ranko (+22) 感觉记账的终极形态就是只用一张储蓄卡和一张信用卡,这样只需要他们自带的统计分析功能就能大概知道消费情况。
bein (+15) 十年记账,如果不想经常对帐或遗漏,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少记账,记账时少选择。
1. 如何少记账?
合并记账场景,比如坐公交地铁充到公交卡里每次充值就记一次,不要再单独记每一笔公交账单,甚至比如经常在超市买东西、或打车等都可以直接「充值」,然后通过较长周期(比如一个月、一个季度)来观测在这种消费场景下的花费是否超预算。
2. 如何记账时少选择?
① 减少账户类型,合并信用卡账户,不要把每个银行的信用卡都列出来每次还得选择,信用卡的还款日、额度等等信息在记账软件里都没有用,因为记得再准确都不如银行 App 准确,我现在账户只分信用卡(有 5 家银行的信用卡)、储蓄卡(有 4 家银行)、微信 & 支付宝 3 个类型,主要区分纬度就是消费类型,其实再精简一些储蓄卡和微信支付宝也可以合并。
② 减少记账分类,只区分你想区分的类型,为了用于统计你在意的消费场景。比如饮食如果再分成早饭、午饭、晚饭、水果、蔬菜、饮料、奶茶、咖啡,每次选择都可能出错,而是要设定为你想统计的类型,比如你想记录在外卖上花了多少钱,出去吃饭花了多少,喝奶茶花的多还是咖啡花的多,就把外卖、外出就餐、奶茶、咖啡、超市买菜作为「吃饭」场景的主要分类,总之更简单一点就「饮食」一个分类即可,但这样可能就统计不了自己每个月咖啡花多少钱了(如果你把咖啡算作饮食的话)。
③ 减少可预知的频繁记账操作,比如和朋友出去旅游,如果中间涉及 A 钱、预约消费、外币转换等等,把每件事都记得非常清楚,尤其 A 钱非常麻烦还容易出错,不如直接统一把自己花费的记录下来,A 钱的记录下来,转换外币记录后,中间各个消费就统一合并,完整的算完钱了之后算为一笔,我的方法就是现在笔记 App 中把要 A 钱的记录下来,然后最后算一笔旅游花费,其他不用 A 的(如机票、办签证、买衣服)再记录到记账中,而换外币则直接算作完整消费,中间 A 钱单独算,不 A 的就作为提前预支消费了,不会再记录单独的一笔。
但以我的经验来说,记账并不会帮助你省钱或增加存款,记账后的分析和设置预算,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才可以。记账的目的只是为了后续分析,如果后续不分析,那记账其实没什么意义。
来自文章 《它或许能拯救你酸痛的手臂与手腕:浅谈人体工学鼠标》:
Fragaria (+12) 之前手腕疼,一口气把能试的人机工学鼠标都试过了。然后陆陆续续出掉了或者京东七天无理由退换货了。总结就是,手腕疼推荐 MX Vertical,手指疼推荐 Expert Mouse,没有键盘托架的话,就 Slimblade。
我的工作主要内容是建模和写代码,对鼠标的要求就是能精确地拖来拖去还不累手。在这里分享一下用户体验。
1、普通的人机工学鼠标,就用过罗技的 Master 3,对我手腕的疼痛有减轻,但也没什么大用。
2、垂直鼠标,用了肯辛通的,多彩的,Sanwa的,还有罗技的。MX Vertical 就是最好使的,它的垂直角度特别合理,一天下来,手腕都不会累,是我现在的主力鼠标。自从用它之后,手腕再也没疼过。其他三个其实角度都不是特别合理,和 Vertical 对比使用下来差距很明显。
3、轨迹球鼠标,就是罗技的 Ergo M575,肯辛通的 Expert Mouse 和 Slimblade。第一,M575 拇指球确实没有肯辛通那种大球好用,用久了,大拇指也会有不适感。而且我的手腕用 575 还是会疼。另外肯辛通的大球就是你想用什么姿势就用什么姿势,如果有手指不适的同学推荐这个,我都是用拇指指腹按左键。第二,肯辛通的两款鼠标对比,Slimblade 更平坦,适合直接放在桌面上,Expert Mouse 有个奇怪的倾斜角度,更适合放在有键盘托架上,就是它的放置位置最好比你的桌面低一些。另外就是有线和无线的区别了。
4、此处着重批评一下 MX Ergo,我买它的时候以为是个轨迹球和垂直鼠标的完美结合。结果用起来贼难受,一个拉垮的垂直鼠标,加上了一个不太好使的拇指球。手腕疼,大拇指也难受,难受程度比 575 还强一点。不合理的垂直角度还不如不要垂直。
5、数位板,本设计人怎么会不尝试数位板呢,试了一天,没有上手,精确度还很低,遂弃。
6、现在完美的体验就是左右开弓,右手是 Vertical,左手是 Expert Mouse。想用哪个手就用哪个手。插播一句,Expert Mouse 做设计辅助 yyds。因为垂直鼠标是用手臂操作,虽然手腕很放松,但是在抠细节的地方还是不太得劲。这时候就可以用轨迹球进行无比精确的调整。真的无比精确,那个大大的轨迹球在调参数的时候就是鼠标界的神!另外就是把 Expert Mouse 和 Vertical 一共 11 个键位都设置成软件的快捷键,我现在建模和 p 图的时候都不怎么动键盘的。
种水果的海狗 (+8) 各种都试过,最后还是发现轨迹球最好用。因为只有轨迹球可以像无摩擦滚轮一样做出一个「甩一下拇指,轨迹球自己转一会儿」的动作,用来找左下角的开始菜单,已经最大化的窗口的右上角关闭按钮,都是极为方便的。
另一个关键是,垂直鼠标都是不支持手腕操作的,绝大多数适用手臂操作的方式,这就需要在桌面上有肘关节的支点,从而要求一个小臂为半径的扇形作为鼠标操作区。这个姿势会导致肩膀大幅度向外打开。如果使用的无线键盘带有小数字键区的话,肩膀向外打开的幅度更大,其实很难受。这一切还需要我们的桌面足够大,大到可以提供这样的鼠标操作区。
而轨迹球只需要放下它本身的面积就够了,它本体是不动的。如果像我一样使用主键区和小数字键区分体的无线键盘,那么右肩膀打开的幅度就可以变的很小,舒服多了。
这就是我买了微软 Sculpt 键鼠套装但却不用那个馒头鼠标的原因。罗技 M575 永远的神。
其叶其叶 (+3) 这个个体差异好大,我用过蛮久的多彩 618,外形和山业的一样(山业就是学的多彩),价格简直太好。手腕和手掌非常舒服,当然是用了自带的掌托,再加上我用一个带腕托的鼠标垫,我仔细想过这么舒服的原因,就是这一套的效果基本等同于将手臂放在桌上的姿势,没有任何不适。缺点是滚轮实在不喜欢,而且不算经用。当然不好用了直接换就可以了。后来因为滚轮的缘故换成罗技垂直鼠标,无论如何也不适应,很不舒服。最后换成 mx master3,目前算还行。要是多彩的滚轮和 dpi 能跟上罗技就好了。
来自文章 《Markdown × 静态博客:图片智能压缩与高效写作发布流》:
珪璋 (+1) Hexo 的流程我几年前做了一个 PyPI 的包,一直用到现在。 o2h,不过一直太懒了,没做成插件,用的是 Obsidian shell 调用 Python 实现最后一步自动化的。
https://medium.com/@chivier.humber_15513/yet-another-obsidian-publish-1-github-page-20b78b9531c9
📒社区摘要
- 永远飞翔的战音:炎炎夏日里,活出青春与自我,城市旅游指南--南宁
- BlackBoXo:emoji小人:一键生成你的 emoji 搭子和 MBTI 小人
- 宛潼:如何用智能家居「整治」厨房出现的一堆蟑螂……
- 德坤:读书笔记302《1816,奇异之年》
- Drogon:家庭网络架构升级:基于 RouterOS v7 构建高可控性网络核心
- 彷徨旅人:冥想的问题不是副作用,是低效和小众
- 任亚军:现在马上就让你的iPhone用上AI
- 22114:除了「健康」,探索 Apple Watch 不为人知的妙用(下)
- 二当:小米无线键鼠套装 舒适版:简约实用,办公好搭档
- 播客志:那些播客人开垮的店
- 尤米的一招半式:Archlinux 笔记本省电设置
- 晓浙Jillies:【国内首发】盖棺且定论——HMD Skyline使用一周年评测与回顾
- Bestony:每日一技:在你的 Claude Code 中引入 CCUsage,统计你的每日 ClaudeCode 消耗
- 袋鼠国Sums:如何从源头上减少无意识刷手机mindless scrolling
🆕作者的新玩意
为了让作者的投稿尽快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调整了《新玩意》栏目中作者投稿部分的呈现方式和周期,作者投稿的「新玩意」后续会迁移至本栏目。投稿渠道与奖励方式仍与以往完全一致,详情参见文末。我们相信新鲜火热出炉的分享更能赢得大家的喜爱,也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们踊跃投稿。
@车不能快:OPPO Enco Free4
- 购买渠道:拼多多
- 购买价格:339

前段时间,我在我派看到大家热议「苹替」—— 给苹果设备找平替产品。虽然在手机上还没找到靠谱的替代品,但在 TWS 耳机领域,我确实找到了一款出乎意料的选择:OPPO Enco Free4。
坦白讲,如果是给 iPhone 搭配 TWS 耳机,AirPods 依旧是体验最优解。但耳机终归是消耗品 —— 过去几年我用过的 TWS 耳机,寿命大多只有两年左右,甚至更短。从早期各大手机厂牌的标配耳机,到耳机厂商推出的降噪豆系列,再到这两年国产品牌在音质方面的尝试,TWS 市场始终在变化,并且进步速度非常快。

因此在选购 TWS 耳机时,我默认以「两年为一个周期」的思维入手,也正因如此,那些定价千元以上的旗舰款,自然被我排除在外。

此前我也用过 OPPO 自家的入门款 Enco Air,虽然对得起它的定价,但整体体验可以说是中规中矩,谈不上什么亮点。而市面上一些主打音质的国产新锐,比如弱水时砂、籁特易耳等,参数堆得确实漂亮,但考虑到我对 TWS 耳机的定位 —— 主要通勤用、听个播客音乐,音质达到「白开水」水准以上即可。
更重要的是,TWS 本身是个长时间使用的消耗品,品牌的稳定性和品控也是我选购时非常看重的一点。对比下来,虽然华为的 TWS 也广受好评,但价格区间偏高,而 vivo 的几款产品更多是针对自己手机有优化,本身产品力不算特别突出,至于小米,恐怕得等我提升到 4K 预算再说吧。综合考量下来,我最终还是选择了 OPPO Enco Free4,作为 OPPO 的中端 TWS,三百多的价格也算是亲民。

耳机仓壳体是常规的鹅卵石造型,功能键放置在壳体右侧,手感光滑,耳机本体依旧是经典的豆芽菜造型,单耳的重量很轻,同时入耳侧的弧面也做了一定优化,比起我手上几款老 TWS,佩戴体验要好很多,异物感比较小。

比较让我意外的是耳机的续航,外出佩戴三四个小时都不是事,完全满足我日常通勤所需。耳机配套的欢律 App 倒也比较简单易用,虽然 EQ 能拉的参数比较少,但对 TWS 来说,已经足够。而降噪和通透模式,目前比我手上绝大多数 TWS 要强得多。
还是很感叹当下 TWS 耳机的发展速度,过去这个品类刚刚兴起的时候,千元起步时很正常的水平,如今两三百就能买到很不错的产品,也算是耳机这类数码产品发展速度的侧写?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在少数派独家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前缀;
- 用至少 800 字介绍产品,并配上 2-3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