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不同的是,比起我们早已「习惯」的那台更新、更好的 iPhone,今年的 iPhone 17 Pro 似乎跳出了 Apple 多年例行的框架,交出了一份不太一样的答卷。

自从 iPhone 12 Pro 系列在 2020 年登场以来,Pro 级 iPhone 的工业设计已经持续了 5 年时间,就在我们都以为 iPhone 的下一次全面焕新会在不久之后的折叠屏上到来之时,没想到 iPhone 17 Pro 横空出世,为这一产品的设计范式开启了新的时代。

这份久违的新鲜感,让我对今年这台 iPhone 17 Pro 的评价可以用「爱不释手」来形容:由外而内焕然一新,处处体验也截然不同。

外观「铝」新,不止于设计

从 iPhone 15 Pro 开始,Apple 选择了用轻且坚固的航空级钛金属打造 iPhone,同时不吝惜地宣传这是史上最轻的 Pro 级 iPhone。没想到仅持续了两代产品,Apple 就「放弃」了钛金属,甚至没有用回此前的手术级不锈钢,转而选择了铝这一材料打造全新的 iPhone 17 Pro。

虽然不少人对此颇有微言,但是材料变化带来的好处也是立竿见影:铝金属一体成型机身不仅加工难度更低,热传导性能也更好,配合首次内部搭载的 VC 均热板,iPhone 17 Pro 的散热能力可以说达到了历史新高。

实际体验下来,iPhone 17 Pro 的发热情况确实比之前好了许多。不管是在新机初始化下载大量 app 时、还是在户外长期拍摄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觉到 iPhone 17 Pro 的整机发热更加均匀且温度更低,大部分时候都只会感受到机身背部轻微的热感,不再像以往那样有发热集中甚至发烫的情况。另一方面,在结束高负荷工作之后,也能明显察觉到 iPhone 17 Pro 的降温快了非常多,放下手机两三分钟后再拿起,机身已经几乎没有任何热感了。

大家对于这块铝金属机身的诟病,更多应该是集中在质感方面,尤其是今年还有 iPhone Air 闪亮登场,抛光钛金属边框的精致感确实又让今年的 Pro 级 iPhone 略有失色。

虽然不能说我对 iPhone 17 Pro 外形的喜爱胜于此前机型的简约设计,今年这台设备的造型也的确变化大到有那么一点不像是「Apple 的风格」,但总体而言我还是挺喜欢 iPhone 17 Pro 的全新外观的,设备整体也依然保持着 Apple 做工的精致及到位细节。

即使铝金属的密度要低于钛金属,但 iPhone 17 Pro 的重量却还是重回去了。也不难理解,比起以往机型,iPhone 17 Pro 用了更多的金属构建整体外壳,比如从镜头延伸出来的扩展平台、乃至整个背部框架,更不用提超瓷晶面板 2 下方还有着更大容量的电池。

好在 iPhone 17 Pro 的整体重量分布较为均衡,且在边框处采用了更大弧度的过渡设计,这一代机型的整体手感我认为是比之前好的,单手握持也会更加贴合掌部曲线。

但是,我对 iPhone 17 Pro 依然有一个没能习惯的地方,那就是机身底部的麦克风和扬声器调换了位置。在此前的机型上,iPhone 机身底部的 USB-C 接口左侧是麦克风、右侧是扬声器,在 iPhone 17 Pro 上的位次则反了过来,接口左侧变成了扬声器。

我相信应该有许多人和我的习惯一样,(惯用手为右手) 单手握持时小拇指会搭在接口左侧的开孔处,横着手机玩游戏时会比较自然地将手机向左转 90 度握持,这样不管是竖拿还是横持,手指都会不可避免地遮挡住扬声器,影响游戏或者视频的声音效果。如果说横握手机还能向相反方向旋转解决这个问题,单手握持的时候就常常会觉得比较别扭了,算是一个小的遗憾吧。

影像的「焦」点内外

每年的 Pro 级 iPhone,影像一定是关注焦点,今年也不例外。在去年为 iPhone 16 Pro 系列的超广角镜头升级至 4800 万像素之后,毫不意外地,Apple 继续在 iPhone 17 Pro 系列上补齐了最后一颗镜头:长焦镜头也来到了 4800 万像素。

至此,Pro 级 iPhone 的三颗镜头终于完成了高像素规格的统一,也算是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对于这颗全新的长焦镜头,Apple 称其采用了新一代四重反射棱镜设计,并搭载面积相比上一代机型增加 56% 的感光元件;在实际使用中,这颗镜头与 iPhone 16 Pro 上的 5 倍镜头一样,在弱光环境下的可用性相当高,Apple 如今的算法策略在暗光下拍摄长焦照片时已经比较少会切换到主摄裁切了;经过反复测试,除了较为复杂的弱光场景以外,也就只有在快门产生明显抖动时,系统会切换到光圈更大、防抖性能更好的主摄进行裁切拍摄。

由 iPhone 17 Pro 拍摄,使用 1.5 倍焦段。
由 iPhone 17 Pro 4 倍焦段拍摄,使用「珠光」摄影风格。
由 iPhone 17 Pro 拍摄,使用 8 倍焦段。
由 iPhone 17 Pro 拍摄,使用 8 倍焦段。

可是,这枚长焦镜头对于对焦距离的要求依然相当「苛刻」。在我的多次测试之下,即使是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iPhone 也需要距离被摄物体大约一臂半至两臂距离,才能完成拍摄,否则系统依然会切换到主摄裁切完成拍摄。

iPhone 的长焦焦段这几年一直在变:在 iPhone 15 Pro 系列中,小尺寸机型采用 3 倍长焦镜头,大尺寸机型采用 5 倍长焦镜头;在 iPhone 16 Pro 系列中,两台机型都配备了统一的 5 倍长焦镜头;没想到在 iPhone 17 Pro 系列这一代,长焦又变成了 4 倍镜头。我有摄影师朋友就对此戏言称,Apple 在前年宣称两个长焦焦段是为了给用户更灵活的选择,在去年又称统一采用 5 倍焦段是因为能够如此,作为一台主打专业影像的设备,关乎于题材的焦段一变再变,Apple 看起来像是没想好长焦镜头应该怎么做。

话虽如此,这枚有着 4800 万像素的 4 倍长焦镜头还是比 5 倍镜头更加适合日常使用的:100mm 焦段毫无疑问能够提供比 120mm 焦段更灵活的构图能力,适用的日常场景也更多,尤其是在室内的小空间中,更大的拍摄距离会让拍摄更不容易受限。当然我也相信正是因为想让更多人 iPhone 上的这枚长焦镜头更易用,Apple 才基于用户需求与场景将这枚镜头换成了 4 倍镜头。

不过,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我其实挺喜欢原来的这枚 5 倍镜头,更强的空间压缩感和更聚焦的细节特写,这枚镜头拍出来的照片往往能够呈现更丰富的「故事感」。好在得益于 4800 万像素的物理优势,即使在 iPhone 17 Pro 上选择 5 倍焦段拍摄经过数字裁切的照片,画面清晰度和细节也要高出原来这枚 5 倍镜头。

由 iPhone 17 Pro 拍摄,使用 5 倍焦段。
由 iPhone 16 Pro Max 拍摄,使用 5 倍焦段。

更重要的是,凭借 Apple 的融合式摄像头算法,这枚 4 倍镜头能够通过传感器裁切拍摄 1200 万像素的「光学级」的 8 倍焦段照片,相当于给用户又多了一个镜头选择。

由 iPhone 17 Pro 拍摄,使用 8 倍焦段。
由 iPhone 17 Pro 拍摄,使用 8 倍焦段。
由 iPhone 17 Pro 8 倍焦段拍摄,使用「珠光」摄影风格。

虽然从进光效率上看 8 倍焦段和 4 倍焦段是一致的,在日光环境下我们确实能够轻松拍出一张素质不错的照片,即使它只有 1200 万像素。但前者毕竟是后者的「放大」,拍摄 8 倍焦段时的快门抖动、快门速度都会影响到最终拍摄的成像质量,尤其是在暗光环境下,8 倍焦段照片的细节丢失和画面噪点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由 iPhone 17 Pro 拍摄,使用 8 倍焦段。

告别了 1200 万像素时代的,还有前置摄像头。这一次,iPhone 17 全系列上的前置摄像头不仅统一升级到了 1800 万像素 Center Stage 摄像头,得益于全新的方形传感器,还有更易用的横竖屏拍摄能力、更稳定的视频防抖,以及像是双重曝光这样有趣的功能。

要做出这些功能,Apple 的影像工程师们想必是调研了大量用户的前置拍摄场景和需求。现在单手竖持 iPhone 时,凭借方形传感器在像素裁切方面的灵活性,我们可以一键切换横屏拍摄模式,不再需要转动手机;如果进一步打开了自动缩放和自动旋转功能,相机会在监测到有新的人物进入拍摄画面之后,自动调整画面的横竖屏状态,确保每个人都能入镜不落单。

而有了双重拍摄功能,iPhone 现在可以同时通过前后摄像头取景录制视频,在演唱会现场同时录制舞台场景和自己的反应、或在生日派对上记录送礼时双方的精彩反应,相信这项功能都能将这些难忘时刻以更有趣的方式记录下来。

如果说双重曝光是为所有人准备的视频新能力,那么 Apple Log 2、ProRes RAW 和片门全开、Genlock 这些功能则是 Apple 为专业影像从业者准备的一份大礼。

作为首部支持片门全开 ProRes RAW 录制能力的 iPhone,这份能力能够让 iPhone 17 Pro 获得来自传感器最真实的色彩数据,提供更超以往的后期编辑能力。但这项功能的门槛也是极高的,首先就是 ProRes RAW 不支持机内录制,几秒素材动辄几个 GB 的容量,不管在何种清晰度或帧率下录制,都需要外挂硬盘才能继续;其次是 ProRes RAW 不支持防抖录制,要拍摄这一规格的视频,毫无疑问必须用上专业的稳定器才能更好地拍摄。

iPhone 17 Pro 在 Pro 级视频能力的跃步,代表着 Apple 对于移动设备在工业级影像领域的进一步上探。虽然这些功能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但我也很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来自 Shot on iPhone 的更多音乐 MV、新春贺岁片等专业作品;也希望未来有一天,这项能力能够成为一项日常的「标准」,让更多人也能从中获益,拍出更精彩的日常时刻。

不同的尺寸,明确的取舍

去年在阴差阳错之下,我从 iPhone 16 Pro 换到了 iPhone 16 Pro Max。今年换回小尺寸的 iPhone 17 Pro,不得不说续航方面的「降级」是相当明显的。但话又说回来,今年即使是小尺寸的 iPhone 17 Pro,在续航表现方面实际上也比以往有明显提升。

VC 均热板通过蒸发冷却改善散热、A19 Pro 凭借更智能的电源管理降低功耗,还有从镜头模组处巧妙「偷」了一层空间的扩展平台,让 iPhone 17 Pro 在镜头以下机身的部分能塞进更大的电池,都让 iPhone 17 Pro 的电池更耐用了。

虽然此前 Pro 机型的续航水平日常使用一个白天已然足够,但是在像出差、出国旅行这样有频繁移动且使用手机的户外场景里,一方面因为发热明显且难以控制,另一方面也许是在高铁上基站的切换相对频繁,都能感受到电量下降的速度快于平常。

而在今年,散热能力的提升不仅让 iPhone 17 Pro 的户外运行更加稳定,几乎没有出现明显的亮度降低的情况,电池消耗也不会出现突然快速下降的情况。配合更大容量的电池,整体续航的体感都要比之前更好

当然,在绝对的物理优势面前,iPhone 17 Pro 的续航能力也不可能好过 iPhone 16 Pro Max,更不用提 iPhone 17 Pro Max 不仅同样有着上述软硬件能力,电池容量也进一步加大,如果对于续航表现有非常高的要求,那毫无疑问后者依然是更好的选择。

最后再说说充电速度。今年随 iPhone 17 Pro 系列推出的,还有一枚标称 40W、峰值 60W 的电源适配器,不少人都以为这表示今年的 iPhone 17 Pro 系列充电速度又能更进一步。实际上,从测试结果而言,iPhone 17 Pro 的充电速度与 iPhone 16 Pro 相比几乎没有区别,在低电量、高复载的情况,充电峰值速率能达到 37-38W 左右,但持续时间不长,很快又会回落到 30W 左右的充电速率。从目前网络上已有的公开测试结果来看,iPhone 17 全系列也并未支持 Apple 在这枚电源适配器上支持的 PD3.2 SPR AVS 充电协议。

如果现在让我再选一次,我依然还是会以小尺寸的 Pro 机型作为优先选择。单手握持的手感、操控性都是大尺寸的 Pro Max 机型无法给予的体验,更不用提便携性上的优势,让这部手机也不像后者一样装进口袋会成为比较明显的「负担」。当然,选大选小全看个人需求,至于你的选择,就看你更看重哪些因素了。

对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iPhone 17 Pro 系列的铝金属材料强度远没有此前的钛金属或手术级不锈钢高,我有朋友的 iPhone 17 Pro Max 只摔到了地上一次,机身的边框四角就已经全部磕碰刮花了,镜头边框也有明显磨损的痕迹;之前使用 iPhone 15 Pro 或 iPhone 16 Pro Max,机器摔到水泥地面后也没有特别明显到难以忍受的磕碰痕迹,抗摔性能无疑要强过今年这一代产品。

因此,如果你平时使用手机比较随意,或者非常介意手机的各种磕碰痕迹,为 iPhone 17 Pro 配一个手机壳是当务之急。但我又得最后说一句,在体验了朋友的手机之后我再次明确,戴着手机壳的 iPhone 17 Pro Max 实在是太重了。

结语

iPhone 17 Pro 是近年变化最大的一代 iPhone,同时却又是与 iPhone 17 差异最小的一代 iPhone。

可以说,Apple 对待标准版 iPhone 是越来越「大方」了:去年为 iPhone 16 一齐配备了全新的相机控制按键,今年又将同一规格的前置摄像头、超瓷晶面板 2,以及完整的 ProMotion 功能给了 iPhone 17。因此,对于不少人来说,选 iPhone 17 还是 iPhone 17 Pro 这个问题,似乎变得更加复杂了。

今年发布会结束之后,面对同行的采访、朋友的提问,我的答案都很直接:推荐 iPhone 17。理由也很简单,在明显的价格差异之下,iPhone 17 已然拥有完整的 iOS 软硬件生态体验,尤其是 ProMotion 补上了最后一块「短板」之后,这已经是一部能够满足大部分人日常方方面面需求的合适的 iPhone。

但让我选,iPhone 17 Pro 依然是我自己会选的答案。不论是更出色的材质手感,还是更多面的影像能力,对我而言,都是「用过就回不去」的出色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说 Pro 级 iPhone 就是 Apple 对于移动领域创意边界的一次次深入探索,让不同创作者们能与 iPhone 一起,探寻更远的创作边界。同时也正是因为 Pro 级 iPhone 的一次次先行,让更多 Pro 功能慢慢变成「日常」。

不知道今年入手新 iPhone 的你,选择是什么。

1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