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数派写稿也倒是有一段时间了,靠着出手阔绰的稿费已经配齐了监工、键盘,买了不少书,甚至还预购了麦金獭。人嘛,满足了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就总会懈怠的,所以 @老麦 麻烦继续折腾,多出点周边了。

Nick老师有自己独特的催稿办法(不是

三个月憋不出一篇稿子,像极了鸽群1里的朋友们,但仔细想来「魔术不就是变鸽子么」,心理好受了些。刚在首页突然刷到一派·Podcast | 魔术练习生 - 少数派 (sspai.com),惊呼在「在少数派居然还能…」的同时来了灵感,那就无所顾忌地、随手写一点关于魔术的东西,也未尝不是一个有意思的事儿。

那咱们开始。


我与魔术的这十几年

笔者自学魔术从2008年开始,正如介绍所讲是个「靠嘴变魔术的半职业魔术师」。因为手太容易出汗和发抖,手法魔术一事无成,所以只能在台词设计和语言艺术上下功夫;靠着对魔术的一知半解,在高中、大学的魔术社团都混了个社长,也在海口、北京以及合肥等地留下了一场场小型演出的足迹;甚至上学期间靠着不值一提的英文水平,在伦敦的碎片大厦,有过一场给中英领导的演出,还起了个艺术的名字 ——「香格里拉的前世今生」。

笔者的专业背景是管理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英文的教学教研,并于疫情后在合肥开了一门可以吹一辈子的「魔术选修课」(也是靠着它稿了今年的征文);魔术于本人而言是一个难得坚持了十余年的爱好,更是通过学习魔术掌握了许许多多重要的职业和生存的技能。想要一篇文章把这段时间的收获都谈明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尽量。

魔术都是从百货开始的

刘谦老师春晚的鸡蛋和橡皮筋儿启蒙了一批属于这个时代的魔术爱好者,但笔者最早是被一套三杯球,带进的这条不归路。「三仙归洞」这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级的传统魔术,是曾经海口市各大百货商场25元一套的畅销货,在那个互联网与线上购物不发达的年代,这一套三杯球足以吸引无数带着孩子的年轻家长驻足。

魔术礼盒里最常见的「启蒙老师」

从买下第一套三杯球开始,乱七八糟的「魔术荟萃」便逐渐摆满了笔者的房间,「乾坤袋」、「纸袋花箱」、「印度绳」、「骰子爆炸」……等等乱七八糟的魔术道具,似乎是那个年代魔术爱好者的回忆,也是避不开的一张张入行的门票。这些偏舞台表演、又有些花里胡哨的道具自然不适合在女同学面前炫耀,这或许也是魔术爱好者们纷纷转向「纸牌魔术」、「硬币魔术」等轻资产近景魔术的一大重要原因。

Mind-freak 与 Mogul-Game

高中和大学能遇到志同道合的魔术爱好者是幸运的,因为魔术的「欺骗性质」决定了它必然是小众的艺术,而学习魔术的人很难熬过孤独。

2018年的魔术社依旧没多少人

海南华侨中学的魔术社叫做 ‘Mind-freak',不能直译为「心灵上的疯子」因为它是源于街头魔术大师克里斯安吉尔的魔术表演。笔者有幸在这里走过了高中三年,在一帮同行的魔术爱好者的信任与支持下参与了一场场演出,其中不乏值得骄傲的作品和在几百人面前翻车丢人。笔者至今一有机会就回去看看,为年轻的魔术爱好者们力所能及的支持。高中的社团生涯给了笔者的收获除了直线下降的成绩(不是)之外,积累了宝贵的公众演出经验与相当坚实的魔术基础,也是为理所当然地走进大学魔术社铺平了道路。

中国农业大学「魔鬼鬼魔魔术社」又叫 Mogul-Game,是北京高校魔术联盟的成员组织,也是笔者正式与专业的魔术圈的第一次接触。2014年在北京,跟着农大的爱好者们以及指导老师孙铮大师,笔者对魔术的思考有了质的飞跃,更是这一年笔者见到了一种魔术圈的前辈以及舞台魔术的偶像——黑先生刘世杰。

在北京的一年,有了商演的经验,看了高校魔术联盟的演出,更是孙大师的影响下对魔术的戏剧属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本科留学期间,走进了达伦·布朗的剧场魔术之后,又一次坚定了笔者未来魔术之路要走的方向和决心。

这一路走来

对于爱好者而言,那一定是为了增进自信、掌握特长、以及能够在女孩子(也可以是男孩子)面前表演,这是初心。学魔术也是靠着家人的支持,正因为笔者是一个「极度内向」的人,靠着学习和表演魔术建立起了「我骗过你了」的自信和优越感,建立起了坚持学习和表演魔术的源源不断地动力。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虽说没有因为魔术而邂逅爱情2,但收获了更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艺术之于创作者的价值

一位从事戏剧表演教学的前辈说过,如果称赞一位演员表演的很「自然」,这是最高的评价。这不仅仅是基于所谓「信念感」的理论描述,而更多是一句我们老生常谈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最好诠释,在那一刻你就是你自己

笔者粗浅地认为学习艺术的最高价值是从「自我发现」到「自我和解」,任何一个值得骄傲的原创作品它一定不是对大师之作的模仿,而是通过体验并思考生活从中找到自我之后,对其做出的一种极为主观地解释。笔者在今年年初,朋友的婚礼上没有拿出以往成型的商业演出流程,而是选择了一次全新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曲朗朗上口的 'Donde Estas Yolanda?' ——「予以何方的尤兰达」

邀请了愿意上台的伴娘,可惜人家有对象

这一套完全基于自己对魔术的理解与思考的演出,经过一个多月的创作编排,在婚礼上有了不错的反响,当然也因为工作了准备不足,闹了一些笑话。比起欣赏观众被骗的「卧槽」和掌声,笔者所能感受到的最幸福的莫过于对创作者「本人」的接受,这似乎说明了这一条提着灯,独行了许久的道路,终于看到了曙光。

这套演出的创作过程正是「自我发现」—— 是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或许不能被人们所理解的想法融入到了一场演出,而得到观众认可的那一刻实现了「自我和解」,原来这属于少数派的声音也有价值,也能被听见。

一些很功利的「收获」

通过学习和表演魔术,在下成为了一名还算有魅力的老师,一名算得上出色的演讲者。笔者一直认为每一堂课,每一场演讲都是一场「演出」,像极了脱口秀、像极了单口相声、像极了一场无实物的魔术表演。我们经常听到的「现挂」,指的不仅仅是根据观众的临场反应插科打诨,更多的是能够话赶话的时候能够有趣地进行临场发挥;而优秀的现挂在课堂与演讲中,往往比起进行准备的段子和包袱更能让观众和学员会心一笑。

因此笔者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创作的爱好与不断提升的动力,因为这需要临场经验作为支撑,更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建立内在联系的能力作为根本前提。一场全程背稿的演出、或者一堂照本宣科的课少了点「灵魂」 ,而往往一个与周遭环境有所关联的即兴段子,能够轻松地把全场的气氛点燃。也正是发现了这一点,笔者坚持阅读和创作,靠着知识储备在课堂与英文演讲俱乐部赢得了尊重。

最后,关于魔术「可能性」的思考

《近近景近景》与「博神罗宾」

时间回到十多年前,初次接触魔术的教程。

《近近景近景》是刘谦老师的近景魔术教学,那个时候市面上除了早年刘谦老师在综艺节目的演出集锦,这是唯一一套能够买到的魔术教学DVD(后来才知道不是正版),也是笔者最早接触的纸牌魔术教程。拿着两块一副的扑克牌,对着大屁股电视练习花哨的手法陪伴了走过了初中三年,无脑反复观看刘谦老师的表演和教学,相信也是同龄魔术爱好者都经历过的日子。

但对笔者魔术之路影响最深的一套教程,出自一位圈外不算出名的台湾魔术师 —— 博神罗宾。打个比方,那个时候市面上的魔术教程(包括DVD、书籍)大多是把道具、步骤罗列出来,仅需要按照其预设的思路进行「操作」,你的魔术就表演完成了。而罗宾老师的一套教程,在进行魔术表演的「流程」教学的同时,详细讲解一些诸如「印度式洗牌」、「Double-lift」等入门级魔术关键技巧,其强调的是「实现效果的路径」而不仅仅是把一套套成品教给学员,速成出师。

魔术,也可以是一门好课

这当然是见仁见智的事儿,正如笔者也学过一小段时间吉他,想跟着「5323-1323」的和弦弹唱几首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形成肌肉记忆以后同样能够进行表演(不太恰当的例子,毕竟唱歌这个事儿主要看脸和声音)。但基本功不扎实的笔者,却无法在知识和应用间建立「内在联系」,也就是并未带着思考去机械地进行成品的学习,从而无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而罗宾老师的这套教程,算是正式打开了纸牌魔术的大门,让笔者开始主动思考「可能性」—— 也就是找到了第二条、第三条前往罗马的路。

教魔术的一年,笔者收获的更多

想要实现一个类似的魔术效果,光是「手法」就有无数种路径,更别提一些经过几代魔术师思考打磨的「道具」了,而每条路径都有利有弊,因为魔术的本质是「欺骗」,它一定有见不得光的东西。有的魔术师依靠眼花缭乱的手法,但演出结束后的扑克牌可以任由观众检查;有的魔术师会拿出一只可疑的盒子实现不可思议的效果,但在演出后却只能讲个笑话的同时把道具藏回包里。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魔术,如达尔文所说:「如果你能让一个硬币真正地凭空消失,那么会有无数人花钱来看你的演出」,因为那是「魔法」,是罗琳笔下的世界才有的东西。

正如笔者无数次在班里强调的:

一个魔术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会思考」,能够用最恰当的方式来「欺骗观众」

一个有进步思想的魔术师,会在演出前殚精竭虑地思考如何实现最好的魔术效果,会不断地练习并在演出时全身心投入表演,会在演出后不断反思这场演出的从观众的反馈中发现的问题。而一个有进步思想的人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也一样,正如刘谦老师所言「生活是天然的魔术舞台,而每个人都是天生的魔术师」。

更是因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笔者重新找回了未来想要前进的方向。


如若能坚持写下去…

卡文三个来月,也不全然是因为加班,更多的是因为写不出满意的东西。草稿箱里吃灰的稿子,从「我在公司是怎么推飞书的」到「何故探寻生活与工作的边界」等主题,笔者都认为深度不够,不尽人意;或许正因为魔术给了笔者前进的动力,启发了笔者太多的关于教育、人生和职业的思考,在写魔术的时候才能够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那就再试试好了(发出了咕咕咕的声音)。

不定期继续写写 —— 聊聊魔术入门的坑、做些不正经的魔术科普、分享一些有趣的魔术想法和关于魔术教学、成为老麦颜粉的心路历程,以及课程设计的一些经验之谈。

端午快到了,提前祝大家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