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前言

作为一名业余作者,我偶尔会在少数派上发表文章。没想到,我一直计划的「三部曲」竟然花了一年多才完成。一开始,我意识到 Apple Watch 的运动与健康内容已经被广泛讨论了,所以我决定在「少数派」这里做个少数派,写一些与众不同的内容,专注于 watchOS 系统自带的其他功能。于是,各种想法涌入脑海,但我一时无从下手。毕竟,我从未写过如此长篇的文章,对如何整理特定主题的想法毫无经验。很多内容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无法深入展开;有些功能的细节我自己也不常用,缺乏独特的使用体验。最终,我选择了我认为比较小众的使用场景。经过一番整理,我发现 Apple Watch 在运动和健康领域之外也有许多实用的功能。例如,有些功能如翻译不够完善,而有些功能如指南针、曙暮光、潮汐等则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及其工作原理、局限性才能更好地使用;而有些功能如气压计测门窗是否关好、录音机×触感钟声实现精确计时等更是需要一些创意才能发现其实用场景。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某个功能「鸡肋」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使用场景和方法,或者不了解其原理和局限性。因此,我便创作了这个系列文章。


指南针

航点

Apple Watch 的「指南针」应用功能比 iPhone 上的「指南针」多出「航点」和「指南针回溯」功能,也就是标记位置并显示方向和距离。这几功能相当实用的场景是「在停车场找车」。

很多地方都有大型的露天停车场,而且很多停车场都没有车位编号。在茫茫车海里如果忘记了自己的爱车停在哪里,那就只能在从商场、景区、演唱会出来后再痛苦地来一场「停车场寻车一日游」了。如果在停好车后在 Apple Watch 上面设定一个指南针航点,就能将寻车搜索范围缩小很多。当然,这项功能只有在露天停车场才管用,室内停车场无法接收卫星定位信号。同时「指南针航点」难以准确区分高度或楼层:尽管 Apple Watch 可以利用内置气压计显示当前和航点的海拔高度,但海拔高度的准确性随时间而下降(因气象原因,同一海拔的气压会不断变化,台风天气尤甚)。例如,上班时储存的停车位航点显示海拔为 150 米/500 呎,下班时同一车位可能会显示海拔 180 米/600 呎(期间修正海压 QNH 变化仅约 3 hPa/0.09″Hg1),相差好几个楼层。

停好车后,打开「指南针」并点击左下角的定位符号按钮,Apple Watch 就会自动记录当前位置并创建航点。你可以为航点命名(默认是当前地点或日期时间),并选取图标(watchOS 26 中汽车图标在第七行第一个)。需要寻车时,打开「指南针」应用,通过数码表冠缩放可以看到以红点标示的航点,点击航点并选择可以显示航点相对你的位置的方向、距离、以及高度差。朝向航点方向行走,直到距离足够近时会显示「已抵达」,这时你当时标记的航点位置就在附近了。在无遮挡的露天停车场,显示「已抵达」时一般爱车就在三至五个车位距离内。

回溯

「航点」功能是用来标记单个地点的,而「回溯」功能则是用来标记来时路的。需要注意的是,和「地图」功能不同,「回溯」只会记录你的定位轨迹,而不会显示地图或地形。我尝试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一下区别:

  • 「地图」与「导航」(例如 Apple Maps):在一张印好的地图上规划出一条路线,再根据实时位置提供路线指引。地图上有山川河流、道路、建筑等详细信息。正因为是在印好的地图上根据路线导航,才能告诉你「前方右转」而不是左转。
  • 「航点」:在一张白纸上标记出一个坐标,然后根据现在的坐标找到当初标记的位置。白纸上没有地形、道路等任何其他信息。正因为是在白纸上做的标记,没有地图,所以只能告诉你「目的地在你左前方 400 米」。至于怎样到达「左前方 400 米」,那就要自己想办法了。
  • 「回溯」: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走过的路线,然后根据所画的路线原路返回。同样,白纸上没有地形、道路等任何其他信息。可以这样认为:「回溯」就是将很多的「航点」连成线。同样,因为是在没有地图的白纸上做标记,自然无法在没有记录的岔路告诉你「左转」。

「回溯」的应用场景就是作为地图的补充。世界这么大,很多地方地图没有详细信息,或者没有网络信号。而且,不仅是户外探险时会遇到,就算是在一个没去过的主题乐园、建筑群中也可能遇到「地图没有标记内部小路」的情况。「回溯」功能相当于画出一个临时的地图,只包含走过的路径。这样,就算地图没有标出的小路,也可以通过定位轨迹知道「这里有条路」。即使地图有标出道路,使用「回溯」功能也可以使自己在陌生的城市旅游、Citywalk 时不迷路,只不过此时使用「地图」App 进行导航或许更方便(毕竟「回溯」不提供诸如「下一个路口左转」这样的导航信息)。

「回溯」功能同样需要事先手动开启记录轨迹,绝不可等到已经迷路了再想起来。开启方式就是在「指南针」应用的右下角「S 形路径」图标。更简便的方法是按住侧边按钮并选择「回溯」,或将动作按钮的功能设定为「回溯」。在进入自己可能迷路的地方时,点击「记录路径」开始记录,指南针画面上会显示一条橙色路线,就是你走过的路径。如果要原路返回出发点,再点击右下角的按钮并确认开始回溯。橙色路径会变成白色,沿着白色路线就可以回到出发点。同时,如果屏幕上没有显示完整路线,出发点的直线方位会通过外圈上的白色三角箭头显示。

不过相比于「航点」,「回溯」功能耗电量更大(因为要持续开启卫星定位)。进行长时间、长距离回溯要注意手表电量。

测量海拔及气压

Apple Watch 的「指南针」应用可以显示当前的海拔,而且十分灵敏,人的头和脚之间的高度差都可以感应出来。测量海拔和气压可以有多种妙用。

国行版 Apple Watch 在中国大陆地区显示的「指南针」应用

在家里,Apple Watch 搭配油烟机使用可以检测出门窗是否全部关好,避免出现出门期间窗户忘关导致家中被狂风暴雨摧残成一片狼藉。

  • 首先,打开手表上的「指南针」并显示海拔,暂时记住现在的这个海拔数字。
  • 然后,启动油烟机的高风量档位,观察手表上的海拔高度数字。
  • 如果:海拔显示的数字上升超过 5 米(或 20 呎),则表示所有「从油烟机出发,可通过打开的房门到达」的房间窗户全部关闭(注意:房门关闭的房间仍可能存在未关闭门窗)。
  • 如果:海拔数字不变、下降、或只有极少上升(一两米或 5 呎以内),则说明有门窗未关。

在飞机上,起飞或下降时常常会因气压变化而耳膜不适。一般来说,飞机刚开始时下降时就做吞咽运动可以最大程度上缓解耳膜压迫感,而耳膜压迫感已经明显时吞咽动作缓解效果有限。另外,耳膜对气压的变化感觉容易产生错觉,将实际没有变化的气压误判为变化。为了确定飞机何时开始下降,可以通过查看手表上的海拔高度。虽然客舱加压导致手表显示的高度远低于飞机实际高度,但不影响手表检测气压变化趋势。手表显示海拔下降(气压增加),则表示舱内气压真的在增加,「传感器不会撒谎」。如果手表显示的海拔下降,那么最好开始进行咀嚼和吞咽运动,以预防耳朵不适。

在地面上,虽然 Apple Watch 的绝对海拔不一定准确(可能误差几十米/数百呎,从一楼到顶楼的误差),但是在测量相对海拔方面还是相对准确的,因为在相近时间地点的误差值几乎一致2,两个测量值相减可以抵消。利用这一点,可以在楼下记录一个海拔数值,到楼顶再测一个数值,两者相减得到楼高。或者在电梯中测量高度差和经过时长,测出电梯运行的速度。另外,通过气压差法测量高度差会受到温度影响,温度在标准大气 15℃/59℉ 时最准确,高温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低温反之。3


天文

基本的天文计算(日出日落、月相、月出月落)其实完全无需联网,而且使用的算法也并非十分复杂。这些天文方面的计算只需要知道当前时间和位置,并使用一些通用的算法。

日出日落、月出月落

Apple Watch 上有两个复杂功能分别显示下一次日出或日落的时间及月出月落时间。很多网站或应用都有这些信息,但 Apple Watch 上的这两个复杂功能是我见过的最干净利落的显示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全离线,无需联网。

首先,Apple Watch 的这两个复杂功能很聪明地显示下一次(而不一定是当日的)日出日落、月出月落。受显示空间限制,在只能显示一个时间点的情况下,Apple Watch 选择显示接下来最近的那个时间点。在晚上日落后查看复杂功能,所看到的是次日的日出时间(而非当日已经过去的日出),在晚上查看月落时间为凌晨也是指次日凌晨。例如2025 年 8 月 10 日香港的日出日落、月出月落时间:

  • 香港天文台公布(及很多第三方软件显示):月出 19:48、月落 06:36(8 月 10 日)
  • Apple Watch 于 20:00 显示:月落 07:35(8 月 11 日)

这其实并非 bug 也不是天文台出错还带偏很多第三方应用,而是 UX 设计上的细节处理不同。天文台以及第三方应用根据「当日 0 时至 24 时」原则,显示的 8 月 10 日月落时间 06:36 是指当天早上,即使已经成为过去。Apple Watch 则根据「未来最近一次」原则,显示的是次日(8 月 11 日)的月落,比 10 日晚一个小时左右。因为按照一般使用场景,已经过去的日月升落时间用户已经不关心,而用户关心的是「接下来」的时间点(即使是在第二天)。

2024 年 2 月 10 日(正月初一)北京地区截屏,
上方的日出、月出时间均为次日(11 日,年初二)

而且,如果显示空间允许,Apple Watch 还会显示距离所显示的日月升落时间还剩多少小时,免去用户自行口算时间差的麻烦。就是这样一个功能,Apple Watch 的设计也考虑了显示内容的优先级:当屏幕空间不足时,会将「X 小时 X 分」简化为小时,毕竟距离日落还有好几个小时的时候用户先不需要知道具体分钟。如果屏幕空间还是不足,则会仍然显示绝对时间几点几分,而不显示相对时间(还有几小时几分钟),因为绝对时间只需要「hh:mm a」的四位数字加上两个字母或汉字(AM/PM、上午/下午)。

在全球很多地区,对于汽车(甚至自行车)何时需要打开车灯都有严格的规定,包括何谓「夜间时段」。内地《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规定夜间及能见度不良时需要打开车灯。香港的《道路交通(交通管制)條例》(香港法例第 374G 章)则明确了汽车及单车需要开启车灯的「夜间」为日落后 15 分钟至日出前 15 分钟。某些国家甚至规定日落前一小时至日出后一小时就需要开启车灯,而此时天色还很亮(想象 12 月初香港的早八点和下午四点半,或北京的早八点半和下午不到四点是什么天色)。如果不知道日落时间,分分钟忘记提前开灯而惨遭「抄牌」,苦吞「牛肉干」。

太阳表盘

如果想查看更详细的太阳轨迹时间点,包括曙暮光时间,Apple Watch 还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太阳表盘」。这是苹果全平台上唯一不使用第三方工具查看全部三种曙暮光时段的方式。「太阳表盘」提供当日的日出日落、拂晓薄暮各三类、太阳正午及午夜共十个时间点,以及日间、三种曙暮光及夜间五大时段的信息。以下为科普:

  • 夜间:太阳在地平线下 18° 以下的时段。
    • 天文午夜:太阳到达当日最高地平高度角的时刻(通常但不必然在地平线下)。在极昼的情况下则会发生在艳阳高照但太阳高度最低的时刻。
  • 天文曙暮光:太阳在地平线下 18° 至 12° 之间。(人眼难以看到曙暮光痕迹,但较暗的天体难以看见。得名于其主要影响天文观测。)
    • 天文拂晓:天文曙光开始。(「黎明前的黑暗」。较暗的星星被暗淡的天光淹没,但人眼还未察觉天变亮)
    • 天文薄暮:天文暮光结束。(天彻底黑透了)
  • 航海曙暮光:太阳在地平线下 12° 至 6° 之间。(天空微光,可以看到地平线。得名于海员在此时段可以同时看到星星和地平线以进行天文定位)
    • 航海拂晓:航海曙光开始。(晨光熹微,远地平线若隐若现)
    • 航海薄暮:航海暮光结束。(天几乎完全黑了)
  • 民用曙暮光:太阳在地平线下 12° 至 50′ 之间。(太阳在地平线下,但天空还大亮。得名于一般人对天黑/天亮的认知)
    • 民用拂晓:民用曙光开始。(晨曦照亮整片天空)
    • 民用薄暮:民用暮光结束。(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 日间:太阳在地平线上的时段
    • 日出、日落:太阳位于地平线下 50′ 的时刻。「地平线下 50′」是考虑太阳视直径及大气折射因素后,在海平面观察太阳上部边缘刚刚露出地平线的角度。(太阳地平高度角以太阳中心计算。)
    • 天文正午:太阳到达当日最高地平高度角的时刻(通常但不必然在地平线上)。在极夜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在完全黑暗、太阳仍在地平线下 18° 以下的黑夜。

点击表盘并旋转数码表冠,就可以查看全天各个时间的昼夜和曙暮光情况。表盘也会随选定的时间模拟天色变化。如果将时间浏览光标停留在距离上面十个时间节点 ±40 分钟内,松开数码表冠后光标会自动吸附到最近的时间节点。

「太阳表盘」显示的「民用薄暮」时间点

用白话说,这个表盘就是告诉你「何时天黑/天亮」。例如,拍摄城市夜景的最佳时段就是航海曙暮光与民用曙暮光交接的时段。此时,天空仍然有一些深蓝色调而非全黑,而城市的灯火已经亮起。即使知道日出日落时间,不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地区天黑、天亮的速度大有不同。在赤道上,春秋分当天的「民用曙暮光」时段只有20分钟,而在北京(北纬 40°)则有27分钟, 而漠河(北纬 53.5°)则有35分钟。


潮汐

随 Apple Watch Series 10 推出的还有 watchOS 11 上的「潮汐」应用,可以显示当前位置和世界各地的潮汐情况,不用再到各种网站或第三方应用到处查询了。默认会显示当前位置和全世界几个海滩的潮汐情况,包括当前和预报的潮位、满潮与干潮的时间、日出日落、以及未来一周的潮汐变化曲线。这也与 Apple Watch Series 10 以水上运动为重点的新功能匹配。

在「潮汐」应用中,旋转数码表冠可以查询未来一周的潮位变化。松开数码表冠可以让显示的时间自动吸附到附近的圆点(关键时点)上。黄色圆点代表日出日落,而无色圆点表示潮位趋势发生变化(上升变成下降、下降变成上升)的「驻点」4

潮汐功能支持用户当前的位置附近的海滩(必须在沿海地区,不含内陆地区),以及通过搜索功能搜索想要的地点。在中国大陆地区,现在可以搜索到不少沿海城市的多个海滩,不过著名的「钱塘江大潮」则暂时无法搜索到。

「潮汐」功能只考虑天文地理因素,不会考虑天气(风向、风暴潮)对潮汐的影响,台风袭来时可不能依靠它来判断风暴潮何时来袭。


导航

在 iPhone 的「地图」上设定好导航后,Apple Watch 会通过不同的震动模式提醒转弯,但导航语音还是通过 iPhone 播放。驾车、骑车、步行都可以通过 iPhone 和 Apple Watch 配合导航。对于没有复杂立交桥的地区,简单的「左转」、「右转」指示基本就已经足够了。使用 Apple Watch 导航可以减少看手机的次数,避免分心。尤其是骑自行车、电动车时,掏出手机查看路线不安全,而在手表上感知震动则安全得多。

在 Apple Watch 的「地图」应用中,也可以直接进行查找地点并开启导航,但输入地点名称远比用手机输入麻烦。不过针对常去地点,在手表上开启导航远比手机上方便。

在公共交通导航时,Apple Watch 充分利用屏幕空间显示最重要的信息:到站、换乘站、地铁站出口。在手机上开启公共交通导航后,手表上会默认显示(或在表盘上方点击出现的地图图标)路线列表,包括在哪一站上车、换乘、下车,前往哪个出口。在公交车上,大部分时候还会在到站前提示即将到站,方便用户提前告知司机「有落」(香港巴士若无人上落车会直接飞站且不报站,需在目的地上一站过后、到站前提前按钟或口头告知才会停站),但此功能需要良好的卫星定位信号,在市中心经常漏报或迟报。

Apple Watch 地铁导航

翻译

作为 watchOS 11 新增的功能,iPhone 上的「翻译」应用也被搬到 Apple Watch 上。手表上的「翻译」应用也支持语音和文字两种输入方式,但切换比较麻烦:需要进入设置菜单切换,无法在语音输入界面临时切换为文字输入。另外,凡涉及到「文字输入」都是 Apple Watch 的一个痛点:全键盘太小,手写识别容易出错(英文除了字母「O、I、l」和数字「0、1」易混淆外其他还行,中文尤其是繁体中文基本没法用)。翻译准确度方面和手机上的翻译一样,日常对话还行,稍微专业一点的内容(例如足球解说中的「bookable offence」可给黄牌的犯规)就要么识别不出来、要么翻译错误。iPhone 上会发生的错译,到 Apple Watch 上也一定会发生。

Apple Watch 翻译发生的误译和错误打码
误译:「Own goal」指「乌龙球」,未能译出

上面两图中的翻译就存在多个问题:「Artistic Gymnastics」不是「艺术体操」而是「竞技体操」(「艺术体操」是「Rhythmic Gymnastics」,这是体育盲常犯的误译),另外系统在翻译结果中误将正常词汇当作不当语言用星号隐藏,且朗读时全句只播放「哔」声,连其他的字都不朗读。第二个翻译中「own goal」这个著名的足球术语「乌龙球」也未能翻译出来。

下面附上正确的翻译:

  • 「What a thrilling competition tonight is it in men's artistic gymnastics!」→「今晚的男子(竞技)体操比赛真是惊心动魄!」
  • 「Well, this is a really embarrassing own goal for Saudi.」 → 「这个乌龙球对沙特来说实在有些糗。」

watchOS 26 杂言

这一段也是这篇文章为什么拖了这么久的原因:总是想着下一个 Beta 能够带来一点点惊喜。讲真,从 watchOS 的角度来看,WWDC2025 着实令人失望。一直希望 watchOS 26 能够带来重磅新功能,结果除了华而不实的「液态玻璃效果」以外,就只有「息屏显示秒针」和「备忘录」功能还勉强堪称「有些用」。

息屏秒针

回顾上篇关于「准确时间的实用意义」的内容,有时你偏偏就是需要「知道现在是几分几秒」。而在「息屏秒针」之前,经常会出现在紧张的「秒杀」中手表进入息屏而出现「秒针在最关键的那一秒消失」的现象。在去年的 watchOS 11 中,只有当时新增的两款表盘才有「息屏秒针」的功能,而既有的表盘未追加该功能。而这两款表盘都不符合我的日常使用习惯。

而今年,Apple 在许多能够显示秒针的表盘中都增加了「息屏秒针」的功能,包括我日常使用的、能够显示八种复杂功能的「资讯图」(Infograph)表盘。这样,Apple Watch 就更像传统的机械表 ⸺ 无论何时,秒针就在那里。

备忘录

Apple Watch 上的备忘录就是 iOS 备忘录的超级精简版。具体功能上限制极大:

  • 只能新增备忘录或查看已有备忘录,不能编辑已有备忘录。
  • 只能以文本格式查看或撰写备忘录,不能查看或新增表格、图片等附件。只有在 iOS 端「格式」菜单里的格式才可以在 watchOS 上显示。
  • Apple Watch 上不能改变文本格式。默认第一个换行之前的文字是标题,换行后的文字是正文。在 Apple Watch 上输入换行符只能通过语音「听写」说出「换行」、「New Line」等换行命令输入,内置键盘和手写均无回车键。

总的来说,Apple Watch 上的「备忘录」只能是作为快速查看已有备忘录,或不方便使用手机时快速记下简短信息(例如电话号码、快递取件码等)的工具。至于记录更多、更复杂的内容,还是乖乖拿起手机要方便得多。

自动调整音量

在 watchOS 26 中新增的「自动调整音量」功能会自动根据环境音量调整 Apple Watch 的音量。但是,以前音量开到最大都经常听不见,开启「自动调整音量」后音量更是明显减小,更难以听见。在 iPad、Mac 上推出这个功能会实用很多。


系列总结 & 心得

去年下半年推出的 S10 带来了不少健康与运动方面的创新,比如睡眠呼吸暂停检测和水深水温检测。我觉得 S10 的一大亮点就是常亮显示的刷新率提升到了每秒一次,虽然这个功能现在也下放到 S8 和 S9 上了。不过,在 watchOS 26 上,我并没有看到特别能解决问题的重大新功能。对于手表的小屏幕来说,我更关心的是「液态玻璃」是否会影响手表的续航,而不是它的华丽外观。期待今年 9 月的发布会上,Apple Watch Series 11 能带来更多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