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1月28日的夜晚,在迈克尔·杰克逊和莱昂内尔·里奇的号召下,45位当时最炙手可热的美国歌手齐聚洛杉矶的一间录音室,义务创作了一首前所未有的歌曲。
那一年,非洲正遭遇20世纪最严重的旱灾。仅凭这首歌,他们就为非洲筹集了8000万美元(约合2024年的2.29亿美元)。这首歌叫《We Are The World》,而后来广为流传的《明天会更好》也正是受其启发。

2025年5月23日凌晨,我的 Unsplash 照片浏览量突破了一亿。

Unsplash 是一个公共开源图库,任何人都可以上传自己的摄影作品,也可以免费下载使用,包括商业用途。当然,署名权始终属于原创者。

这是一种颇为微妙的感受——有一亿双眼睛看过你的照片。也许大多数只是滑过的一瞬,但它依然是一个很特别的成就,具有某种时代的意味。
我第一次上传照片是在2019年,还在读大学。当时我决定开源、分享自己拍下的所有照片。那会儿,18、19年,也是即刻等一众社交媒体摄影区最热闹的时期。
不过到了2020年前后,我意识到,照片如果没有成组、没有语境,很容易被误读。我开始思考如何让作品表达更完整、更有力量,于是停止了上传,转而专注于梳理与沉淀。
直到今年——2025年,我重新整理、发布了自己的照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不再认为照片非要挂在画廊里才能“被看见”;不需要打印成巨幅去制造“震撼”;更不需要一个资本化的、精英式的观看场域。
我去过很多画廊和艺术展。当艺术品以“快餐式”的方式被浏览,沙龙与美术馆的娱乐性和金钱属性早已盖过了情感本身。人们拿着手机看展、拍照、发社交媒体,而非用眼睛去凝视和感受。这种传播,并无意义。

所以我不再执着于让人“在美术馆里”体验我的作品。
通过“免费、开源”的平台,我的照片在世界各地被下载、存储、使用。它们参与叙事、协助表达,这既是最安全的备份方式,也是我能想象到最理想的流动与再创造。
对我来说,拍完、整理好、发布出去——就可以放下,继续创作,继续向边界推进。
这更符合我的性格。
韩国一位寺庙厨师曾说过:“创造力与自负无法共存。如果你能摆脱攀比与嫉妒,创造力就会像泉水般不断涌出,源于每一个当下。”

我深信这句话。人不该太把自己当回事,更不该被成就或身份所束缚。每个人终将被遗忘,而我们留下的,不过是湖面荡起的一圈圈涟漪——渐渐扩散,最终归于平静。
在《We Are The World》创作的那个夜晚,洛杉矶 A&M 录音棚门口,昆西·琼斯贴了一张纸条:“Check your ego at the door.”——把你的自负留在门外。
我相信,这句话对所有拥有名利的创作者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越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作品往往越是关于自我——那是一种只属于个人的语言。无论是歌手的独特音色,还是画家的细腻笔触,艺术总是根植于某种深刻的自我表达。
但也正因如此,要放下执念,去参与一件更大的、没有及时回报、属于人类共同的事情,需要极大的勇气。
我特别喜欢它的寓意,所以把它做成了壁纸~

也排好了A4版本的印刷文件,可以打印出来~ 你们可以贴在任何地方~
并且链接里也有源文件,欢迎大家下载二次创作。
https://cowtransfer.com/s/375c1c07d8d549
如果你对我的照片感兴趣,欢迎前往随意翻阅、下载、使用:https://unsplash.com/@kennyzhang29
祝你们一切顺利~~